你不改變,孩子怎么可能改變?!
【李晶專欄】
你不改變,孩子怎么可能改變?!
原創(chuàng)作者|李晶
當一位媽媽再次向我抱怨孩子不寫作業(yè),每天都想方設法要手機玩游戲時,我問:“上一次我讓你多鼓勵他,你做到了嗎?”
她說:“我實在找不到他的優(yōu)點。”
我又問:“上次我讓你堅決管住他玩手機,你做到了嗎?”
她說:“我是不想給,可是不給他就不寫作業(yè)。”
我說:“但是如果你不改變,孩子怎么可能改變呢?”
在我看來,孩子的所有問題都與父母有關。有些來源于遺傳,有些來源于言傳身教,有些來源于托付他人養(yǎng)育,有些來源于放任與放縱,有些來源于方法與技巧。在這一點上,向我咨詢的父母都百分之百認可。
但是,同樣的認識卻沒有同樣的改變。就像這位媽媽,即使知道自己以前批評太多、對手機的管理又太松才導致孩子目前的狀況,卻仍然沒有改變,仍然一味地抱怨孩子。而與此相對,一些父母因為及時改變,孩子的情況明顯轉好,有的甚至發(fā)生了質的改變。
01
2018年1月,一位媽媽聽了我在喜馬拉雅的專輯后找到我。她說自己的孩子原來學習很好,可是自上了初中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后學習狀態(tài)一再下降,已經(jīng)到了厭學、天天在家打游戲的程度,父母沒辦法為他辦了休學手續(xù)。問了原因才知道:媽媽長期在外打工,而爸爸又不善于與孩子交流。
我對她說:“孩子目前正在青春期,情緒波動比較大。之所以迷戀游戲是因為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支持與疏導。如果爸爸與孩子溝通不暢,我建議你不要在外面打工了,回家后盡可能多陪他,多跟他說話。”之后這位媽媽真的放棄了在城里的工作回家陪孩子。
后來她又遇到了新的問題。開始孩子拒絕交流。微信拉黑,電話不接,好容易回到家,要么不吭聲、要么嚷嚷。我讓她學習孩子愛玩的游戲,從這個契機開始了解他,她做了。孩子去網(wǎng)吧做“網(wǎng)管”,有了點收入,但錢一到手立刻就會花出去。我告訴她可以趁機要求孩子經(jīng)濟獨立,她也做了。
到了年底,這位媽媽開心地告訴我:“自從遇見您,我改變了好多,兒子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學校正常上學,并且能夠按時完成作業(yè),只是周末才玩手機游戲。我們之間的交流也基本通暢了!”
02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孩子考上清華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特別不適應大學的自我管理方式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一度出現(xiàn)了考試“掛科”的情況。曾經(jīng)頗為自信的他開始自我懷疑,并產(chǎn)生了逃避的想法,想退學、休學或出國。
父母一直鼓勵孩子:只要總結經(jīng)驗、調整自己,就一定可以越來越好。但看起來效果總是不能持久,往往周末談得好好的,到了學校就又開始抱怨、焦慮。他甚至要求父母帶他去看心理醫(yī)生。
了解到孩子的年齡只有15歲后,我告訴他的父母:“孩子現(xiàn)在正處于青春期,并且缺乏同齡人交流,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負面情緒。此時的他并非不懂道理,也不是不知應該怎么辦,而是不懂得如何緩解壓力。你們可以安靜地聽他抱怨,甚至可以順應他的心愿,但不要幫他,而是要讓他自己親自辦理手續(xù)。通過這個過程,促進他思考,學會為自己負責。”
這對父母聽從了我的建議,不再像原來那樣總是告訴孩子應該這樣或那樣,讓孩子覺得父母總是在教訓他、不信任他。他的媽媽說:“每當遇到問題時我總是想著您的話‘多聽孩子說,不要馬上做決定。’我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很管用。很多次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說一些氣話。如果是原來,我們肯定都會很著急。現(xiàn)在我總是想:‘先聽他說,不急于表態(tài),讓他也不要馬上做決定,再想想。’現(xiàn)在孩子進步很大。遇事不那么急躁和沖動了,狀態(tài)也越來越好。今年大學畢業(yè)后在本校‘直博’了!”
聽到孩子們的好消息我真的非常開心,但我更佩服他們的父母。
“改變”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幾十年養(yǎng)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沒有大決心、大毅力,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樣的契機才可能帶來這樣的刺激呢?對于父母來說,只能是孩子。
03
賈容韜是個普通的父親,曾經(jīng)為了孩子轉城鎮(zhèn)戶口、上縣城的幼兒園、到洛陽市最好的私立學校讀書、轉到公立學校,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兒子卻因網(wǎng)癮和打架險些被學校開除勸退。
通過反思,他認識到孩子出現(xiàn)問題,是由于自己陪伴太少,為家庭付出太少。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不到關心和理解,就在網(wǎng)絡世界中尋找認同。
為了改變自己,賈容韜列了一個提升自我的表格,每天睡覺前給自己的表現(xiàn)打分。慢慢地,家庭氛圍得到了改善,孩子的網(wǎng)癮也漸漸地戒除了,并考上了重點大學。他還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寫了一本書《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04
有些父母向我咨詢后會說:“老師你說得太對了,我今天開始試著改變。”而后,很多父母就像文章開始的那位媽媽一樣,停留在這個“試”上了。試了試,然后發(fā)現(xiàn)困難重重。要么自己不舒服,要么孩子見效慢。沒過多久就回到了自己的老路。
知道自己的問題卻不愿意改變,與孩子知錯不改有什么區(qū)別?又有什么資格要求孩子改變呢?自己還是原來的樣子,卻希望孩子改掉所有缺點,這不是期望“不勞而獲”又是什么呢?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可能將任何事都做得盡善盡美。但是如果你對孩子不滿意,希望他成為更好的自己,除了認真反思找到自己的問題,并且持之以恒地完善自己、改變自己,別無他法。
我對很多家長說“孩子,是父母成長為更好自己的最后的機會!”你愿意為了孩子而改變自己嗎?
(本文為李晶原創(chuàng)投稿,首發(fā)作者微信公眾號:“尾線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長傳媒獲得原創(chuàng)作者授權發(fā)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