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石記憶
本文為熊道友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四業匯”,校長傳媒、三峽之子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特此鳴謝!
盤石故園夢稀有,晚霞一抹天際流。
在萬里長江上游重慶云陽境內,一里峽與興隆灘之間,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巨大洄水沱,江南岸邊有大小石盤、石板成嶺沙石連綿十余里 ,沙灘橫亙鎮前,江中有水,水中有 魚 ,鎮上青石路順街延伸,黃葛樹茶館評書聲遠。這就是定格在老盤石人腦海中的記憶和它的傳奇。
盤石,一個承載我鄉愁和童趣的故里。物換星移 ,讓我們再一起爬上記憶中的鹽罐石,站在高胖子巨石上,向川流不息的江輪上的旅客揮手致意 ,坐在石板林上開心的一起 聊聊。
(一)遙遠
盤石古稱盤沱。《說文》中記載:兩山之間、砥石為盤,潴水回流、山麓曲敞成湖為沱。明清時期盤沱屬南鄉居仁里,民國 《云陽縣志》 卷5:今四川云陽縣西長江濱,江水 “又東過盤沱,四溪口水自梨子坪北流注之。沱旁有市曰盤沱鎮”。后改為盤石鎮(云陽四大古鎮),轄九堆甲(九龍)、楓門坳甲(革齡)和盤石甲,及現盤龍街道轄區。
盤石在人類歷史文明中有多長,多遠?我們從牛尾石上的時刻圖文,就能找到答案,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文明活動的記載, 牛尾石上有先民所作巖畫,有打漁、狩獵等場景,記載了三千年前鹽水女神部落時期的生活場景。說牛尾石是一道風景,更象人類文明活動 的其中一個檔案。
我記憶中的盤石,是第一次隨母親(時年5歲,在云安沒報到名上學,在盤石工作的父親讓我如愿)從云安坐車到縣城后,再坐柏木船溯江而上,船出云陽老城不久,船工們就停止伐槳,將風帆拉起,木船在風的作用下,溯流而行有較長時間,我第一次聽說,張王菩薩順風三十里。
船行至下巖寺時,依稀能見下碼頭的那棵大黃葛樹,但船工們繼續伐槳上行至一里峽口,再讓船自然順江漂流憑洄水加船工略伐槳就到了下碼頭,童年的我非常驚訝。
(二)童趣
早年人們習慣稱盤石為盤沱。沱,可以停船的水灣。枯水季節,江水褪去,老街下面呈現出一片巨大的沙灘。沿沙灘順江而下,石板林,鹽罐石,牛尾石,高胖子石,萬年槽,生兒洞,關塘……是老盤石人,和外來盤石游玩的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石板林蜿蜒數里,千姿百態,如巨龜出水、海豚戲水、鷹擊長空……有一石形似牛尾,人稱牛尾石。牛尾石與江對岸的下巖寺隔江相望,大江東逝,鐘魚遂響、猶在耳聞。
鹽罐石面對一里峽口,千百年來的江水沖擊,巨大的石塊中有一個直徑一米余的洞,俗稱鹽罐石。以石敲打洞壁,鏘然有聲,洞內呼喚,如喇叭傳音,傳聲久遠。
初夏,坐在江邊的烏龜石上,看夕陽西下,江水東流。麥黃水后,沙壩,米柜子石、小石盤被江水淹沒,再現盤沱洄水,船工們教會我看一、二線洄水,如何在長江游泳中識別洄水、旋渦、鼓花。站立百步梯邊,感覺這巨大的洄水沱,向宇宙的天穹一樣循環。因沒出過遠門,浮想在晚霞映紅的山那邊肯定有最美麗的世外桃源……
70年代,群眾文化少,但盤石人春節期間街坊鄰居有“兩場”文化大餐。一是初一早晨穿上新衣服,或者將舊衣服洗干凈去石板林留影;二是初一晚上開始連續幾天聽戴學賢老師的竹琴和牟方谷的評書。
高大、公允、略有點小實權的父親總是熱情義務張羅能容納100余人的場地及戴老師的食宿。參與者自帶板凳、茶缸。記憶中戴老師的竹琴悲情些,牟方谷的評書激情些,特別是評書《乾隆皇帝下江南》故事情節每到高潮處,眾人齊聲喝彩鼓掌,沉浸于劇中皇帝的開明、江南的美好中,卻忘記了自己還處在溫飽線附近……
挖折耳根和捉洋頂頂是幼時的童趣。提一個小竹藍、帶一個小點鋤沿農中附近的田坎一會就能挖一藍子;幾個小伙伴約起,用一根較長的竹簽,簽頭涂上“桑汁”,沉心靜氣的靠近洋頂頂的翅膀,一旦粘上那透明的翅膀,洋頂頂的撲騰和小伙伴們的歡呼聲幾乎同時響起,內心的喜悅不溢言表。
看肥豬兒,也是一大樂趣和實惠。計劃經濟時代糧油肉憑供應,盤石供銷社建了一個飼養場飼養了較多生豬,放學后路過飼養場,看了肥滾滾的豬兒的同時,還可以在那傍邊的糖果廠(王廠長舅舅、盤龍供銷社黨支部書記王祖煥的父親)和骨油加工廠(母親做工)吃點兒糖果、碎骨肉、喝點骨頭湯。
麥黃水時釣魚是小小的我伙伴們的趣事。夏天江水漲上來了,用一根細長的斑竹,一根釣魚線,在兩顆小魚鉤上勾上蚯蚓!在小河壩麥子地里很容易釣到刁子魚。當江水繼續上漲,在大溝里,也容易釣到十斤左右的鯰魚!
在長江捕魚很有樂趣。漁船在一里峽口將泡桐扔下江里,緊接伐船橫渡的同時下攔河網,船要到塘坊碼頭時與泡桐一條網線順江下流,再靠洄水加伐槳至鹽 罐石前,船靠洄水的作力下,收網取
- 標簽:彭浩翔罵大鵬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