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的缺點,孩子才愿意改變
【富曉紅專欄】
接納孩子的缺點,孩子才愿意改變
原創作者|富曉紅
3月2日全國在校學生開始了“停課不停學”的網課,至今為止已有一個半月多,家長和孩子都情緒積攢漫漫,一觸即發。我在“上海發布”欄里,看見很多孩子和家長的留言,讓人啼笑皆非,但也真實地描繪了當今“神獸”在家,家長身心疲倦,卻無計可施的無力感和焦慮感交織纏身的不和諧畫面。
我也時時接到家長或學生發來了“求救聲”,家長問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上網課時動個不停怎么辦?孩子上網時偷偷看漫畫、玩游戲怎么辦?孩子房間里亂七八糟,幾乎沒有落腳地卻不肯收拾怎么辦?等等。”
學生的問題大都集中在兩方面:“我媽媽隨時進入我房間,我沒有絲毫隱私,我該怎么跟她說?”“我媽總是希望我一刻不停地學習,不允許我有自己的休息時間,我很累,該如何讓我媽對我放心?”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勤勞的,聽話的,完全按照自己設想的理想藍圖發展,一旦稍稍偏離了制定的軌道,內心就會恐慌,于是各種抱怨,各種控制,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
心理學上經常說:越控制,越反抗。
如何讓孩子發展的更好,需要父母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智慧的大腦。
一、放下高期待,接納孩子的普通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籌,在比較中獲勝才有安全感和愉悅感,以及埋在心口的優越感。如今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是過得不好,我是想比你過得更好。”做了父母之后,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出色,比過了,超越了才安心、踏實、快樂、幸福。否則就會不安、焦慮、憤怒、怨恨。
與其說那是攀比、好勝、虛榮,不如說內心充滿匱乏,自卑和不安全。凡是需要通過外在或他人來獲取安全感的人內心都有著很大的黑窟窿。這個窟窿終究要自己補上,否則遭殃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孩子以及親近的所有親人。
如果冷靜下來,查查資料,就會獲知人的智力是成正態分布的。天才比列是2.27%,智力缺陷者的比例也是2.27%,95.46%的人智力成正常狀態。如果按中國目前人口14億來算,整個中國智力達到天才的人數也就31780000,如果按一個班級40個人來算的話,是0.908個。也就是全班40位同學中智力達到天才的人不到一位。
既然孩子大都是普通人,就不要寄予過高的期望,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如果我們的要求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那么孩子就會有興趣、并且很快學會。古人留給我們的經驗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心理學上更強調“成功是成功之母”。
試想一位從未嘗到過成功喜悅的人又如何愿意吃很多苦去接近成功?只有嘗到過成功的喜悅和意義,才會在以后的日子里愿意吃各種苦,只為重獲成功的欣喜和果實。
當我們的期待放低時,就不會與失望如期而遇,反而會發現孩子這個也可以那個也可以。既不要高期待,也不要夸張孩子的正常成長。比如初為人母時我們總是為孩子的某一點點進步欣喜不已,急著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孩子會吃飯了、會大小便了,會走路了,會說話了,等等,在別人看來一切都正常不過的小事。
當我們接納孩子的普通時,孩子往往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
二、身教勝過言傳
我年輕時不愛做家務,家里一直會雇傭保姆或鐘點工,因此兒子也隨我不太愛整理房間。后來我看到了這個苗頭,便自己開始整理房間,每次把用過的餐巾紙都扔到垃圾桶,并且把保姆改成鐘點工,大部分時間自己做家務。
不知道兒子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還是初一開始,反正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兒子的書桌旁掛了個垃圾袋,把自己廢棄的垃圾都扔在袋子里。這個發現我很是驚喜,高興地表揚了兒子。
后來兒子讀高中,周末才回家,書桌整理得很干凈,但是房間里到處是他的高達,地上,柜子上,床頭邊,反正感覺沒有可落腳的地方。
學了心理學,知道說教只會讓他反感,于是最多問他:“兒子,你睡在這樣亂哄哄的房間里舒服嗎?”兒子面無表情地回答:“這有啥了,我睡覺時眼睛是閉著的,看不見的。”
我笑笑走了。沒有試圖說服他,而是接納他的現狀。
如果我試圖說服他,一旦沒有說服,一面子上過不去,產生憤怒;二心里會很失望,產生怨懟。在這樣的心態下很容易越看越不順眼。而兒子一旦接受到我想要說服他的信息,他一定會心存戒備,充滿防御。一個充滿憤怒的人與另一個充滿防御的人相遇,想象下會發生什么情況?吵架、疏離、逃避、反抗。這些足以強而有力地破壞親子關系。親子關系一旦惡化,孩子更愿意用“作對”來表達他的獨立,彰顯他的思想。
一晃兒子大二了,疫情期間日日相處,感覺自他初中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一起待過這么長時間。但我們反而更親近了,更多的交流讓我們更加了解對方,感情又如兒子小時候一樣親密起來。
有一次我看著衛生間的木架子覺得不雅觀,便在網上買了個塑料柜子。把木架子上的東西全部放進了淺綠色的柜子里,衛生間一下子感覺整潔了很多,連空間也顯得大了。我心情大悅,叫兒子來觀賞,并準備把木架子扔了。
兒子看了看整潔的衛生間,笑了笑轉身指著木架子說:“媽媽,那這個木架子放我房間好了。”
我說好呀,家里的東西你有權做主。
第二天我非常興奮地發現,兒子房間里留出了一半空地,因為地上一半的高達用件放在了木架子上,房間頓時干凈了很多。
我高興地說:“兒子,這樣看上去舒服多了,媽媽看了心情都好!”
兒子“嘿嘿”兩聲算是回答我。
再過了幾天發現兒子在量空間,我問他做啥,他說也想買個塑料柜子把房間里的小零件都收起來。我說好呀好呀,這真是個好主意。
兩天后兒子的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地上沒有了任何東西,所有的東西歸類放進抽屜。
開頭幾天我每天都笑盈盈地去兒子房間走一圈,一邊走一邊說:“兒子,這房間真是舒服呀,整潔干凈,頓感心曠神怡。”兒子咧嘴而笑,點頭稱是。
三、相信孩子,孩子才會改變
前幾天有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她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也開始出現一些讓她頭痛的言行:上網課時思想不集中,偷偷看動漫畫本或者言情小說,罵過,打過,孩子也作了保證,但最終還是忍不住偷偷看。
朋友自己是位中學語文老師,按理說對教育孩子是信手拈來,很有經驗的,但是關心則亂,事情遇到自己頭上,往往失了理智。我問她:“一位初一的女生,開始喜歡愛言情小說正常嗎?”
朋友支吾著答非所問:“她還問我小時候無聊了做啥,我們小時候怎么會無聊呢,無聊時看看星空……”
我說:“孩子多么想和你聊聊她這個年紀時的事,她遇到了困惑,好想求得你的幫助,你卻拒絕了她。”
想想我初中時瞞著父母和老師把瓊瑤所有的小說都看遍了,偶爾還看了一些“禁書”,這些書并沒有讓我“變壞”,相反增厚了我的文學底蘊,并讓我從小說里學到一個目標:女生首先要考大學。
朋友的情緒有了緩解,我跟她說:“等你冷靜下來,你會有很多方法的,你現在氣頭上,自然想不出對策來。”
正好周六時我在網上給中級形體班的初中生上公益《情商課》,通過案例分析培養他們說話要有邏輯,條理清晰,言語溫和;要有同理心,并學會換位思考。
課程接近尾聲時問她們:“你們對上課時控制不住偷偷看動漫這件事怎么看?”
同學們紛紛發言,都說自己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明知道這是不對的,是妨礙學習的,可就是控制不住。我追問:“為何認為這是不對的?妨礙學習的?這是誰的觀點?”
有學生想了想說:“是老師和父母的觀點,但我自己也這么認為。”我說:“你認同了老師和父母的這個觀點,對嗎?一旦你認同了這個觀點,你就會很痛苦,很焦慮;一旦痛苦焦慮你就會找動漫來緩解。于是惡性循環,進入怪圈。”
同學們連聲說是的是的。
我繼續追問:“你們遇到了這個困難為何不敢告訴父母?以求得她們幫助?”
學生回答大致一樣:“因為害怕,她們知道后一定會批評,指責,然后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我們。”
我說:“那么假設他們只會幫助你們,愿意接納你們的一切,不管你們做什么都愿意相信你們,你們愿意向他們求助嗎?”
學生紛紛回答:“那當然愿意了。”
看看,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父母。所以心理學上說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句話千真萬確。
學會相信孩子,接納孩子,孩子就會愿意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作者介紹:
富曉紅,少兒心理咨詢師、《校長傳媒》專欄撰稿人、國家級形體教練、瑜伽教練、高級形象禮儀指導老師,從事教學23年來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每一次的教學都是一次實踐,如何和學生溝通,如何說話,選擇什么時機說話,都成了不斷研究的課題。終極目標就是幫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長和學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為富曉紅老師原創投稿,“富曉紅的幸福家園-(ID:fuxiaohong5166)”亦發布
- 標簽:螺紋球閥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