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孟母三遷,是為了“擇校”,選好老師、好同學、好教育
【柳袁照專欄】
孟母三遷,是為了“擇校”,選好老師、好同學、好教育
原創作者|柳袁照(江蘇蘇州第十中學原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本文為柳袁照校長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孟母三遷”現代詮釋中的疑義
“孟母三遷”的典故,成為成語,小學讀本上就有,家喻戶曉: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
孟子的成才,與其母親是分不開的。早年喪父,母親一手帶大。開始家在墓地附近。少不了祭拜、辦喪事之事,他也少不了做著哭喪、跪拜之類的游戲。他的母親感覺這個地方不適合小孩居住,馬上搬走了。搬到集市旁,集市熱鬧,做買賣的多、屠殺牲口、生禽的多,孟子也少不了學著做些買賣、屠殺的游戲。他的母親又感覺到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又一次搬家,將家搬到學校的旁邊。孟子天天聽到的都是讀書的聲音,耳濡目染,他也喜歡上了讀書。時間久了,孟子開始逃學。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就對著孟子生氣地用剪刀把織機上的布剪斷了,嚴厲地對孟子說:“學習就像織布”,孟子猛然醒悟。這是孟母“斷機教子”的又一佳話。
這個典故,在歷史上產生很大的影響。漢朝韓嬰在《韓詩外傳》中,就用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漢朝的趙歧也在《孟子題詞》中說:“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南宋時的《三字經》也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性的啟蒙讀物,歷史上雖有多次修訂,但孟母三遷及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于篇首。
后人評價:“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成為大儒,且有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他母親逐漸教化的結果。孟子成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張很鮮明,即民本思想、仁政學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眾是第一位的,國家第二位,君主放在最后。他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會像潮水一樣涌來歸附,這樣才能“仁者無敵”。
我講“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典故,是想借此討論當下有關“擇校”的題。“擇校”于當下是被基本否定的,有人認為是“毒瘤”,視為洪水猛獸。孟母三遷,是對還是錯?這個問題還有疑問?歷史上公認孟母三遷是對的,認為沒有她的三遷,不會有以后的孟子,孟子達不到“亞圣”的地位。孟母三遷,我認為本質上與當下的“擇校”是一致的。在現行政策中是不被允許,很難做到的。
孟家到了孟子這一代,日子不好過了。父親早亡,孟子與母親相依為命,先住在墓區,后又到菜市場,所在的環境是比較差,拿今天的話說,就是學區不行。最后,孟母想出了辦法,搬進了“學區房”,能夠“就近入學”了。自古以來,每一個家長幾乎都想為孩子創造好一點的受教育的條件。今天的家長同樣也有孟母遷居的情結和行為,花大價錢買學區房,那需要家長有這個經濟條件。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做不到。有權力、有門路的人也行,能寫條子“擇校”。校長手中有些自主權,通過各種測試、調研或變相測試調研,收錄一部分非學區、也沒有條子的“高分”學生,這是當下小學、初中的入學(招生)現狀。
假如,“一刀切”實現“零擇校”,要上好學校,只能靠“學區房”,“權力生”、“高分生”無望,對“權力生”斷路會受到社會認同、稱贊,優秀的貧寒子弟就徹底斷了門路,而“權力生”則很難預測結果,矛盾就會更尖銳起來了。
現在,我提出幾個問題:要不要給孟母搬遷的權利?似乎有些突兀。我提這個問題,是想進一步提問:今天“擇校”是不是也合情合理合法?
孟母三遷,本質上是選老師、選學校、選環境,選同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才是有集聚效應的,人才往往是成群結隊產生的。比如,三國時的曹操父子三人,北宋的蘇洵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北宋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蘇澈、曾
- 標簽:鸚鵡女神漫畫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