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教育部下發通知!嚴查!事關所有中小學生!
5月9日
教育部網站發布了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六科
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的通知》
近年來,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積極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80號)提出的“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要求,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以下簡稱負面清單),為各地查處培訓機構超標超前培訓行為提供了具體依據。
要求依據負面清單
嚴肅查處超標超前培訓行為,
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
負面清單共涉及義務教育階段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學
六門學科,
每門學科的負面清單包括
“原則要求”和“典型問題”兩部分。
“原則要求”部分從課程標準規定、教科書難度、教學進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理科科目還對練習題提出基本要求。
“典型問題”部分按照各學科的各項培訓主題列舉了超標內容,便于各地對照使用。負面清單為試行,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一起來看看
哪些屬于超標內容吧
↓↓
語文負面清單
數學負面清單
英語負面清單
物理負面清單
化學負面清單
生物負面清單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認真進行學習宣傳,切實抓好組織實施,在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學科知識培訓內容備案工作的基礎上,依據負面清單嚴肅查處超標超前培訓行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形成校內外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很多家長都不想讓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孩子能提前學到更多的東西。
于是,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就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
三四歲的時候就被迫放棄了玩具、游戲,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但這種超前學習,真的有益嗎?
01
超前學習看似有先發優勢
到小學二年級后卻變糟糕
媒體曾報道過一個“神童”的故事:
一位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5年內花了12萬給兒子杰瑞報了17個培訓班。
杰瑞5歲時就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小托福考試得了全國前三名。據了解,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學到9點才回家。
杰瑞上一年級時成績非常優秀,覺得老師講的都很簡單,反而認為其他同學都是笨蛋。
到了二年級時,杰瑞的成績卻開始下滑,從班里的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漸漸地,他開始厭學、不寫作業、上課走神。
一位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5年內花了12萬給兒子杰瑞報了17個培訓班。
杰瑞5歲時就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小托福考試得了全國前三名。據了解,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學到9點才回家。
杰瑞上一年級時成績非常優秀,覺得老師講的都很簡單,反而認為其他同學都是笨蛋。
到了二年級時,杰瑞的成績卻開始下滑,從班里的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漸漸地,他開始厭學、不寫作業、上課走神。
專家指出:
超前學習,會讓孩子在剛上一年級時,由于學習過這些知識而在成績上比別的孩子優秀。但孩子上課容易因已經學會了而導致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養成聽講不專注的不良習慣。
等上了二年級,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學習欲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會越來越吃力,越來越糟糕。
由此可見, 在幼兒階段就讓孩子過早學習小學階段才能接觸的內容,并不能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反而會導致孩子進入小學后喪失對知識的新鮮感,產生厭學情緒,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興趣。
有人對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公立學前班(類似于中國幼兒園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們做了一次系統的評估,結果顯示:
那些上了學前班的孩子們,在進入幼兒園之后表現出了比沒上過學前班的同齡人更強的閱讀和學習技能。
但是當他們進入一年級之后,他們對于上學的態度卻會惡化。
而到了小學二年級,他們在讀寫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得更加糟糕。
所以,在幼兒階段,知識的培養并不是第一要務。
如果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讓他們不能理解的知識,甚至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讀拼音、學漢字,顯然違背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孩子們被急匆匆地教導如何坐在桌子前用紙筆寫作業,但這么小的孩子,顯然缺少這種技能和集中度。
童年是一場旅程,而非一次競賽。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02
幼兒教育應該重點教會孩子什么
1.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
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
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呢?”
諾貝爾獲得者說: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
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
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
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后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
常言道: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 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2. 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缺乏基本的獨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憂。
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
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學好”,并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過度教育,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后帶來的不僅僅是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寫在最后:
陳鶴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原則中指出: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澆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記住一句話
- 標簽:小學生作文介紹自己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