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為什么孩子必須從小學好語文?
來源|愛思想網、經濟學教授
【陳平原專欄】
為什么孩子必須從小學好語文?
原創作者|陳平原(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今天談教育,最響亮的口號,一是國際化,二是專業化。這兩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犧牲“母語教育”或“中國文辭”為代價,則又實在有點可惜。
110年前,具體說是光緒29年(1903)11月,晚清最為重視教育的大臣張之洞在奉旨參與重訂學堂章程時,在規定“中學堂以上各學堂,必全勤習洋文”的同時,強調“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辭”。
之所以刻意凸顯“中國文辭”,不是基于文學興趣,而是擔心西學大潮過于兇猛,導致傳統中國文化價值的失落。此立場曾被批得“體無完膚”,今天看來頗有預見性
一、閱讀與寫作課:國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課,我們還在由大學“自作主張”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時,我曾談及:“‘母語教育’不僅僅是讀書識字,還牽涉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等。我在大陸、臺灣、香港的大學都教過書,深感大陸學生的漢語水平不盡如人意。”前一句好說,后一句很傷人,這其實跟我們整個教育思路有關。
教育部在啟動此次新高考改革時,已明確宣布取消中學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大學是否要開設“大一國文”或“大學語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規定,任憑各大學自作主張。相比之下,臺灣教育界目前還在堅持6個學分的“大一國文”,顯得彌足珍貴。
記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會上,與哈佛大學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與困惑,我談及“大一國文”的沒落以及大學生寫作能力的下降,對方很驚訝,因對他們來說,“閱讀與寫作”是必修課,抹不掉的。
準確、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文字,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的大學生都很重要。而這種能力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課或通識課所能取代的。
學習本國語言與文學,應該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時,此課程牽涉甚廣
- 標簽:錢塘湖春行賞析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