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應急響應級別調至二級!一位高三家長的演講火了!
北京“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二級響應”意味著什么?
今天起,中小學各年級一律停止到校上課
6月16日晚,北京市舉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1場新聞發布會。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陳蓓宣布:即時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并相應調整防控策略。
剛剛,來自北京市教委的消息,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剛剛發布的北京市應急響應級別調整為二級的部署和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第一時間啟動各項工作預案,堅決落實應急響應級別調整后的工作措施和各項防控標準,指導各區各校從嚴落實各項防疫工作要求。
基礎教育階段:從今日(6月17日)起,中小學各年級一律停止到校上課。各學校要及時將通知告知每一名學生家長,同時做好線上教學的無縫銜接,做好心理疏導和家長溝通,確保學生平穩進入居家學習。
初高三年級也同步恢復居家線上教學,學校要特別做好畢業年級線下到線上復習過渡的各項工作,并安排好相關學習資料的發放工作。
各中等職業學校:參照基礎教育階段執行。
各在京高校(含高職):從今日(6月17日)起,學生停止返校。學校可以通過線上辦理、遠程服務等方式,做好畢業生的畢業離校工作。
學前教育階段:從今日(6月17日)起,已復園的大班幼兒一律停止來園,全市各類型幼兒園均不再開園。
校外培訓機構:繼續暫停線下課程和集體活動。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陳蓓表示,在調至二級響應下,北京有15項必須加強的防控措施:
一、嚴格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等場所的防控措施,全面規范開展環境消殺,并加強監測,對地下陰冷潮濕的經營場所全部關閉,上述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和手套。
二、嚴格口岸食品的檢驗檢疫,完善進口食品的檢疫標準,加強溯源管理。
三、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嚴禁離京,其他人員堅持非必要不出京,確需離京的,要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四、恢復社區封閉式管理,落實測溫、查證、驗碼、登記等措施后,方可進入。中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外來人員及車輛禁止進入。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進行全封閉管控,人員只進不出,進行居家觀察,并做核酸檢測。
五、調整公共交通限流比例,控制滿載率,落實消毒通風、體檢檢測、佩戴口罩,留觀區設置、發熱乘客移交和信息登記等項防控工作。
六、在室內人員核酸檢測應檢盡檢的基礎上,對過去14天內到過新發地、玉泉東、天陶紅蓮市場等重點區域人員及密接者落實檢測全覆蓋,并根據需要擴大檢測范圍。
七、恢復各年級線上教學,高校學生停止返校。
八、商務樓宇、商超、酒店、賓館、餐館、工廠、工地、各類門店等公共場所和建設場所需做好體溫監測,日常通風消毒和健康寶綠碼查驗。二級響應級別下不需停產停工,但要下調辦公樓與到崗率,鼓勵遠程、居家等彈性辦公,鼓勵錯峰上下班。
九、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公共場所及公園景區限流30%,實行分時段預約限流,遠端疏導等防控措施。室內外體育健身場所實行預約限流措施,停止開放籃球、排球、足球等團體性及對抗性的運動項目,關閉文化娛樂場所及地下空間、體育健身場所、游泳館等。
十、對監管、養老、福利、精神衛生等特殊機構場所執行嚴格封閉式管理,重點防控輸入性疫情和內部疾病傳播。
十一、在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的條件下,可舉辦100人以內規模的會議,或召開視頻會議,停止舉辦會展、體育賽事和演出活動。
十二、堅持門診預約掛號制度。
十三、停止開放境內跨省區團隊旅游業務。
十四、堅持科學佩戴口罩,隨身攜帶口罩。醫療衛生等專業機構,從事公共服務人員等必須佩戴口罩,小于一米近距離接觸,處于人員密集封閉擁擠場所,必須佩戴口罩。
十五、非必要不聚餐聚會聚集,嚴防人員扎堆。開展活動時盡量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離,人員密集場所要加強通風,嚴格按規范加大清潔消毒的頻次和范圍。
內容來源| 北京市教委、首都教育、北京日報、生命時報微信-生命時報、京城教育圈等
之前,華中師大一附中召開了一場家庭教育研討會,其中謝春林女士在演講中分享了三個小故事,探討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很多家長大受啟發,在此分享給大家看看。
人生很長,何必慌張!
文|謝春林(2016級26班鄭雅桑的家長)
父母是一種職業,雖然沒有崗前培訓,但要毅然上崗;雖然沒有專業教育,但是可以在職進修。雖然不能辭職,但是可以退休。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永無止境也永遠無法精準把控的過程。
孩子就像行駛的高鐵,雖然家長和老師一直小心翼翼,各種研究和設計,但是脫軌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如何從容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是家長與孩子一起要研習的必修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孩子的成人成才。關于家教,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有《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這些都是家教的典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所謂家教,不過是父母在我們和孩子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這些種子伴隨我們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種下的則是恐懼、負擔或負罪感。
我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故事的主題分別是“關于說話”、“關于成績”和“關于犯錯”。
01
“有毒”的家長,“中毒”的孩子
我讀書的時候,我媽永遠覺得我不如鄰居家的妹妹:我沒有她會做家務,我沒有她乖巧懂事,我沒有她講衛生,我甚至沒有她長得好看。
本來我和鄰居妹妹關系挺好,可是我媽一直在我耳邊夸她嫌棄我,漸漸地我不能以平常心對她了,我開始有意減少跟她的來往。
無數次被比較,無數次犯錯被我媽痛罵或痛打時,我內心都無比懷疑我是不是我媽親生的。 最嚴重的時候,我整整一個月不跟我媽講話。有一次還站在池塘邊萬念俱灰。
我考上大學后,我媽對我的態度才有了轉變。很多年過去了,小時候的那種被比較和被責罵的惶恐還釘在心里,常常在午夜夢回時汗濕后背。
但是我跟我媽提起這段經歷,她老人家完全不記得了,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才是父母的“心頭肉”。 攀比讓父母變得無比焦灼,從而失去耐心,越來越喜歡發脾氣。
我們不相信孩子的糾錯能力,我們老擔心孩子走彎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面對生活、工作和孩子學習的壓力,自己常常不知所措。
脾氣暴躁的家長常常把最親的人當做情緒的垃圾桶,日復一日傾倒自己的情緒垃圾。
愛發脾氣的人常常不肯承認自己的問題,認為都是別人犯錯才導致自己情緒失控。
但是一個人不能有效管理情緒其實是因為欠缺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害怕事情失去控制。
壞脾氣還很容易遺傳,因為在壞脾氣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學會“發泄情緒,復制暴力”,卻很難學會有效溝通和積極面對。
我花了將近20年才懂得:我們作家長的,不是要阻止孩子犯錯誤而是要學會不發脾氣。
02
默默守護,靜待花開
我女兒高中以前的學習雖然也有起伏,但大體上不太讓人擔心和操心。
進了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試竟是全班倒數第一。這個成績讓我和娃爸難過了很久,有很長時間都不敢去教工食堂吃飯。
這之后,女兒明顯地比以前更加用功。上課時盡量跟隨老師的講解;下課后也積極主動地去老師辦公室釋疑解惑;周末抓緊時間刷題;周六晚上的乒乓球課停上了,只保留了周日上午的舞蹈課。
有一次我聽女兒說: “有時候我冥思苦想5分鐘都不得其解的物理題,我的同桌五秒鐘就給出了答案。媽媽,你知道那是什么感受嗎?”
作為一名理化生一塌糊涂的學渣,我完全懂得她的無助和無奈。除了理解和愛,我給不了她更多。怕女兒壓力大,我和娃爸把期末考試目標定為班上倒數第五。
但現實情況卻是:女兒由班上的倒數第一進步到倒數第二。比起女兒糟糕的理科成績,我們更心疼她的努力打了水漂。
我不顧其他人的反對,淡定地勸女兒轉讀文科。娃爸憂心忡忡地說:“萬一她文科也讀不好呢?”我淡定地回答:“萬一文科也讀不好,降低目標就好了。
其實,誰家生娃兒的時候跟她商量說,“你將來上學能考第一不?考不了哇?那我不想生了。”
必須認識到: 我們養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并不是都像《摔跤吧,爸爸》里的爸爸一樣因為缺個冠軍才要生孩子。
親子關系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是無怨的愛,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在和孩子相處的這一路,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學會修行和改變自己,默默守護,靜待花開。
當我們本身充滿了智慧和力量,孩子也自然受到我們的影響,女兒現在的學習成績在她的努力中漸行漸漲,考試總分逐漸進步到班上前四名。
不過靜待花開,不是撒手不管。要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好,因為大多數優秀的孩子都走得很遠,你現在跟她的每一天相處就都值得珍惜;要對成績一般的孩子好,因為他們將來多半就在我們身邊,會陪我們過節,會陪我們過年;請我們吃火鍋,請我們泡溫泉。
華師一周鵬程校長說:“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而學業只是該過程的一部分。”與其給孩子定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如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03
你未長大,我要擔當
今年暑假,想到女兒馬上升入緊張的高三,我和她約定:高三一年的學習之余,可以看書,也可以看電視,但要遠離手機。
剛開始的半個月,女兒的確做得很好,每天都看書。半個月以后,她開始看電視。
之后,她說晚上回家吃飯浪費時間,不如留在學校刷題。這個想法讓我和娃爸欣慰不已。為了體現對她的愛與支持,娃爸自告奮勇每天下午回家取飯,按時送到學校,一方面幫女兒節約時間,另一方面保證她的營養。這樣的日子大約持續了半個月。
一次,娃爸有事,匆忙把晚飯帶到辦公室,離開前交代女兒吃完了抓緊時間刷數學題。女兒乖巧地答應了。
大約一個小時后,娃爸提前回到了辦公室。女兒趴在桌上做題,一切看起來似乎很正常。可是娃爸去倒水的時候,訝然發現插座上插了一個他沒有用過的手機充電器,心里發毛,質問女兒,并在女兒口袋里發現了之前放在家里的手機……
這不是女兒第一次利用我們對她的信任跟我們躲貓貓了。女兒小的時候喜歡看書,常趁我不注意,不寫作業偷偷看書,快睡覺了她才慌慌張張趕作業。后來喜歡玩電腦,又趁我不在家或忙于工作或家務時,偷偷開機玩電腦。再后來,有了手機,她又玩出各種花樣。
我們一直游走在“信任
- 標簽:八寶鎮學生殺人案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