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冒名頂替上大學,是對農村子弟的無盡傷害
作者|沈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2020年父親節的上午,我看了央視一個專訪。然后眼光就怎么也不能從這位父親的臉上挪開,必須為他寫點什么。
這是我熟悉的,小時候在家鄉常見的面容,帶著操勞一生、省吃儉用,一輩子與人為善的印記。
他的女兒哽咽著說,他為了孩子節衣縮食,自己營養不良。他跟孩子說,穿衣只要不凍著,上學別人交的錢都要給她交。
新聞里還說,他還有個兒子,但他再節衣縮食,也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大學,所以誰成績好就誰上。于是哥哥初中畢業后就輟學,一心支持妹妹讀書。妹妹也非常刻苦努力,2004年高考,成績高出山東理工大學專科錄取分數線20多分。
這是一位不得不因為家貧,而作出兩個孩子中留一個讀大學這一殘酷決定的父親。這是一位將自己的需要壓到最低來供應孩子的父親。
這是一位教自己的孩子堂堂正正做人的父親:“上學這點不會給你壓縮”。是的,“人窮志不短”,是多少農村父親最后的尊嚴。含辛茹苦,終于迎來了希望和曙光,孩子能上大學了。
但是這位父親的愿望還是落空了:2004年,他女兒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這個去年才脫貧的家庭,顯然不可能再支持他女兒復讀一年。在過去的16年里,他的女兒因為學歷低沒有辦法從事收入較高的工作,但一直在嘗試繼續自己的學業,父親會不會心疼?
等時光到了2020年,他竟聽說,女兒為了參加成人教育查詢學信網,發現自己當年被錄取了!并且她已經畢業了!
被頂替上大學的陳春秀
只是,畢業證上的笑容,卻不屬于她!父親的心,此時要何處安放?
上面這張圖,是高考被人頂替人生的陳春秀的父親的面容。
據說山東省已知被頂替的已經有200多名。不知道這背后,又有多少位這樣的父親,他們節衣縮食,為的就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欠這些父親,多少開懷的笑容?
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一個重要體現,是教育期望和實現教育期望可能性的城鄉差異。我們采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2010年基線有關教育期望的問題發現,農村受訪者認為自己理想學歷是接受大學及以上的比例是25.43%,而城鎮受訪者這一比例是65.75%。
但就理想學歷的滿足程度來看,農村受訪者教育期望不得滿足的概率是70.6%,城鎮是45.9%;而對僅完成小學教育的農村受訪者來說,教育期望不得滿足的概率更高達87%。
令人心酸的是,在農村居民因為知道自己上好大學機會比較少、已經調低教育期望,只有那些特別勇敢的才奢望大學教育的情況下,這些愿望還是大概率不得滿足。
上述建立在高考錄取公正、透明基礎上的研究發現,已經讓人憂心。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技術發展的快速變遷,讓人不能不關心那些被時代進步拉下的人。
而要趕上時代的步伐,就需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保證高等教育公平、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是保障在快速變遷的時代,盡可能降低收入和其他不公平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們呼吁,應充分重視農村青年得不到充分恰當高等教育這一重大問題。
但是,如果城鄉青年在家庭可以提供的教育資源、高中教育質量、教育期望等方面已經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農村青年僅有的那些高等教育機會,還要因為往屆生可以隨意改成應屆生、差學生可以由好學生代考、考上了也可能被別人頂替上學等五花八門的貪腐侵蝕,我們不禁要問,未來會怎樣?
君不見,仝卓在直播間對自己“運作“的得意,難道不是多年規則對他來說從來就不是事的結果?
那些玩弄高考錄取公平、褫奪他人勞動成果的年輕人,從父輩那里嫻熟學會了說謊、視規則為無物,他們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走上重要的工作崗位,難道還能指望他們有操守、凡事公正透明嗎?
高考錄取公平,真的是高等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了。如果在這道防線上節節敗退,農村那些樸素的父親們,怎么教導自己的孩子“人窮志不短”?
如何讓孩子相信,哪怕自己的教育期望不得滿足、哪怕被不公正對待,還是要用更正平和的態度對待他人?
所幸的是我們可以相信,對腐敗零容忍是時代主流。仝卓事件中,臨汾對事件作了非常清晰的調查和處理、延安也對辦理虛假轉學手續的人員作了處置。
現在就看山東省教育部門,對所有冒名頂替案件,是否都能還原真相、作出處置。同時還希望看到有關教育部門對被頂替的學子有妥善處置,不能輕易用一句“不掌握情況”就推卸責任。
道理很簡單,既然你們作為人民的公仆對學生的情況不掌握,那就不要尸位素餐,讓可以掌握情況的人來為人民服務吧。
今年高考在即,更希望各地教育部門,為落實高考錄取公平作出踏實的努力,堵住替考、修改學籍、頂替上大學等各種漏洞;讓學子和他們的父親,可以踏實參加考試。
愿中國廣大含辛茹苦,烈日下田地里為兒女操勞的父親們,節日快樂。
愿你們可以收獲的子女有成的笑容,而不是子女被人頂替、自己心疼又無奈的辛酸 。
本文由“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推薦,選自“經濟學家圈“,版權歸原創作者沈艷教授所有
- 標簽:產檢都檢查什么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