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北大演講精華摘錄:畢業后,有兩句話千萬不要信
2017年7月1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典禮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作家劉震云回母校做畢業主題演講,他的幽默引得紀念講堂里數度爆發笑聲和掌聲。
劉震云是1978年的河南高考狀元,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以下為演講精華摘錄:
01
談鍋塌豆腐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這里好像是大飯堂。當時每一個北大的同學手里會提一個飯袋,是用羊肚子手巾縫成的。我記得我提了四年飯袋,但我不記得我洗過這個飯袋。當時大飯堂的飯菜有四個階級:第一個階級是五分錢的:炒土豆絲、炒圓白菜、炒蘿卜絲;第二等是一毛錢的:雞蛋西紅柿、鍋塌豆腐;一毛五的開始有肉了:魚香肉絲、宮煲雞丁;兩毛錢的有回鍋肉、紅燒肉和四喜丸子。我是一個農村孩子,一毛五以上的菜我在北大四年從來沒有接觸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最愛吃的菜是鍋塌豆腐,不是肉菜,但因為豆腐被炸過,油水比較大,拌上米飯,人生不過如此,夫復何求?
02
談北大人
北大人是什么人?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認為,這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德先生和賽先生的產生地。不但北大人這么認為,全世界的人也這么認為。這里產生了嚴復、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和魯迅。蔡先生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些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是民族的先驅者。什么是先驅者?當幾萬萬同胞生活在當下時,他們在思考民族的未來。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不切實際的理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黑暗中沒有火炬,我只有燃燒了我自己。我以我血薦軒轅。哪怕他們知道幾萬萬同胞會蘸著他的血來吃饅頭。這就牽涉到知識分子存在的必要性。為什么人類需要知識分子?他除了要考慮這個民族的過去、當下,最重要的是未來。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眼睛應該像一盞探照燈,更多的知識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燈聚焦一樣,照亮我們民族的未來。如果這些探照燈全部都熄滅了,這個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這個民族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03
談魯迅作品人物
我們的校徽是魯迅先生設計的。魯迅先生的作品讀來讀去,我讀出了三個人。一個是我們的父親阿Q。阿Q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哪個同學能跟我說下?
- 標簽:非誠勿擾趙瑞雪跳舞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