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那些學生作文好,不是我教的
【吳非專欄】
那些學生作文好,不是我教的
原創作者|吳非(原名王棟生,筆名吳非,南京人,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名教師。)
興趣是持續學習的動力,自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指導也很重要,當然,如果教師本身也有學習興趣的話。
回顧自己的教學,我還是想強調,很多同學作文好,不是我教的;我一直努力的,是爭取能做到讓他們“不怕寫”,雖然至今仍然沒找到多少能教好作文的方法。值得說的,至多不過是在學生需要肯定和鼓勵時,我沒有做錯事而已。
經常聽聞一些老師說誰誰誰聽了他的課,作文考了滿分,誰誰誰經他輔導之后,作文競賽得過一等獎,等等。有時會疑惑,那么多年,我也比較努力去做,花了不少精力,也看到一些學生的進步,但我未必看到“教”的明顯效果。我不斷反思檢討,不斷嘗試,往往還是感到沮喪。有些老師確實是栽培桃李的好手,但我總以為天下的樹,很多都能自然生長,并非人工栽培,野生的甚至長得更真實,偉岸。
如果夸大教師的教學作用,可能就沒法解釋目前大批學生畏懼作文的狀況,也無法解釋社會大部分人沒有作文能力的現實。有時,我們輔導某一次作文,會讓這名學生明白了某個技巧方法,但是下一次作文,又是另一個任務,老師學生都花了不少精力,結果也很平常。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是個“慢活”,沒法“加油”,只能遵循規律,打好基礎,一步一步往前走。初中或高中,一輪教學,三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在應試壓力下,教師能正常教學的時間并不多。難得有機會做點嘗試,剛能有點進展,往往又被應試任務攪亂了。學生有七八門課要學,作文只是語文科的一項,任何學科都要有整體教育觀念,不宜把作文當作最重要的學習任務,占用學生太多的學習時間。
觀察那些作文比較好的學生,一般都有比較豐厚的閱讀積累,有自由表達的激情,他們有時并不太在意作文分數,對“評獎”“發表”也沒有特殊的興趣,他只是“習慣地寫”。我注意到,這些看上去安安靜靜的學生,他們善于思考,“問題”比較多,想象力、推理能力都比一般人強,比較自信,有時能堅持己見,甚至在一些老師眼中,有些固執,片面。許多學生比我行,或者說比我幸運:我在他們這個年齡,好多書沒讀過(甚至也沒見過),有些話我不會說,甚至也不敢想;而我的一些學生,他們有比教師更好的成長條件,他們抓住了機會,自由地學習,所以完全有能力超越教師。
從作文意識及經驗而言,究竟是先有學生的“想”,還是先有老師的“教”,可能真無法說清。教師能教的東西很有限,而我們的困境在于社會認為教師應當無所不能。我在很長一段時期后,才意識到,作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的閱讀,保護他們觀察問題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作文趣味,能基本做到這些,學生不怕作文,作文教學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一大半。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自己學,不能夸大教師的“教”。恕我直言,很多教師不但在學生時代作文不太好,成為教師后,仍然沒有把握寫好一般的實用文。“師不必賢于弟子”,是事實,但非要認為自己能“教作文”,并把如何對付考試作文作為業務強項,那樣的職業認知,是不是有點可笑?
延伸到教育的“樹人”意識,也會引發一些思考。那些深山老林的參天大樹,都是自然生長的,百年千年,健康而有生命力,也很美,有誰敢說那是他種下的?沒有人為的折騰,它們可得天年。園丁的一般工作是侍弄花草,把林木修剪得整整齊齊,你不能認為那是非常美的意象,學生的作文,也許未必需要園丁式的忙碌吧,你講作文時,少擺弄你那把大剪刀。
我的學生中,的確有不少作文寫得很好,但往往在他們入學時,我就注意到他們的“底子”很結實,小學和初中學得不錯。雖然有些學生回憶高中時代,口口聲聲說受過我的影響,其實我頂多教過他們“不要怕,寫出來再說”、“已經很好了,不用改”;其余,多來自他們的閱讀積累和表達自信。他們不在乎考分,他們能為鍛煉出一個好的句子沾沾自喜,他們能為一個獨特的構思而喜形于色,他們不滿足老師的表揚,硬要把作文改到自己滿意,甚至另起爐灶也在所不惜。
- 標簽:晁錯削藩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