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中行走
【雨霖鈴專欄】
在等待中行走
原創作者|楓樵
九歲那年上九華山,遇到一個老和尚,盤坐于石凳,斂神閉目,面前擺著紙筆。
我好奇地請他給我看一看因果,和尚見我年紀小,也沒問我要香火錢,只是捋著白胡須笑著說: “你呀,以后一定會成功的,但是呢,不要太心急”。
我一知半解地聽完,忙著回頭找身后的大人會合,而后流連于山間的美景,很快就把和尚的話拋卻在腦后。
長大后我才漸漸明白, 急于求成,則往往欲速不達,見異思遷,則常常功虧一簣。
我本人并沒有宗教信仰,但是老和尚說的至少有一點是對的:我從小就是個急性子。
初學鋼琴時,看著老師把世界名曲《秋日的私語》在指尖完美地演繹,我急得晚上睡不好覺:我什么時候才能彈成那樣呀;
小學三年級,我跟著復讀機學一首英文歌,因為歌詞太復雜跟不上節奏而崩潰,忍不住哇哇大哭;
中學做數學題,我生怕自己時間不夠,總是先草率地把答案填好再反復驗算,結果同一道得出了六種不同的答案。
01
少就是多
多年來學習英文雖然能夠堅持,但總是貪多,恨不得突飛猛進,日行千里。
一篇文章還沒有吃透,忍不住又去學下一篇,總覺得另一篇用詞更地道、句型更實用,造成泛而不精,始終無法取得質的飛躍。
后來在朋友圈看到一句: 簡單的事情反復做,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用心做,就是大家。
于是我開始專注于一則材料,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研究,剖析主旨,體會細節。
日子久了,某次無意中打開自己早先讀英文的音頻,不禁驚異于以前的發音是多么的生硬……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已走了很遠。
日本的匠人,一生只專注一件事;故宮里的專家,十年只修好一件寶。
細嚼慢咽永遠比狼吞虎咽吸收得好。
02
慢就是快
自從打了三份工,我仿佛登上了小王子的那個一天能看43次日落的B612星球,每天可支配的時間大幅縮水,24小時都要掰著手指去安排。
特別是上班路上的九公里路程,對于還沒考完G2駕照的我來說極不方便,坐公交車、步行加上轉車時間,每天來回要耗費將近3個小時。
我于是想方設法地節省時間。
算好跑到所用站臺的時間,拖到最后一秒再匆匆出門;
等車時依然在谷歌地圖上不停地切換,尋找最佳路線……
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因為過于急躁,我常常看錯站臺。
疫情期間公交經常延時,我不愿意多等十幾分鐘,原先的車還沒來,就忙著找別的換乘方案,往往既錯過了原來的班車,也沒趕上新的班次。
終于有一天我受夠了不穩定的公交,決定買一輛自行車,把通勤時間掌控在自己手里。
我在某個休息日逛了當地最大的兩家商場,最終選了一輛價位、款式都比較合適的小型山地車。
這里的產品配件都需要單獨購買,也沒有配套的組裝服務,我去不同的店找全了車鎖、氣筒和頭盔,又買來工具,調整車身和座椅的高度。
從下午忙活到晚上,汗流浹背、滿載而歸的我才終于成了“有車一族”。
第二天下午,完全不顧來回十八公里路程可能遇到的艱辛,我在室友質疑的目光中,驅動著兩個小車輪,意氣風發地上路了。
不用等車,隨心所欲的感覺實在是愜意。
小泰晤士河畔風光旖旎,強烈的陽光被樹蔭遮蔽,自行車道起初都是下坡,我一路滑行,沉浸在習習涼風和鳥語花香里。
突然,手機地圖的提示音讓我不由警覺起來:還有7.5公里。
雖然之前查好了路線,預留了兩倍的時間, 但我騎行了20分鐘,怎么離家還是這么近?
我絕望地加快速度,但就像趕廟會時看到的一種繞著固定轉軸蹬輪子的倉鼠,即使再賣力,也只能在原地掙扎。
再加上后面的路開始頻繁地出現上坡……時間過得越來越快,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努力了許久,眼看著快要遲到了,而前方還有漫長的5公里,我終于把車停在路邊,打開Uber,然后連人帶車一起,狼狽地擠進了出租車廂。
最后不僅沒有提前到,還因為尋找停車的地方遲到了兩分鐘……
悔恨、驚愕、憤怒、無力攫住了我。
電話里,媽媽勸我還是老老實實坐公交,只要摸準路線和時間,以后就輕車熟路了。
第二天下午,身體還殘留著昨日騎車上下班產生的酸痛,我比平時提前了半小時,第一次消消停停地出發了。
我數好站點數量,記住最后幾站的名稱,等車的時候不再急迫地左顧右盼,而是拿出之前永遠沒時間看的書,靜心地品讀。
第一次遇到一條臨時改換的路線,找不準站臺,我打電話給公交公司,淡然地按照對方指定的路線,穿過街道,走過馬路,終于找到了新的乘車點。
由于預留的時間比較充裕,我下車之后也不再飛奔, 悠然地在站臺之間轉換,卻也再沒錯過一輛車,總能提前五分鐘到達上班地點。
我不再像像堂吉訶德一樣盲目沖動地妄圖一步登天,也不再為自己樹立一夜之間畝產萬斤的標桿。
我用等公交的時間,看完了一本又一本列在心愿單上之后就再沒動過的書。
百年以前,曾文正公曾云: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如今深以為然。
03
人從容,事從容
兒時常把“周游世界”的豪言壯語掛在嘴邊,可到了不悔之年,僅看中國地圖,就還有一半的地方沒有涉足,更別說廣袤的七大洲五大洋。
此時的我終于能夠坦然接受這個事實: 生命短暫而天地廣大,有些地方可能永遠也無法抵達。
與其像芥川龍之介為自己用盡一生只能讀三千多本書而苦惱,不如每天走好腳下的幾步路, 相信總有一天,能夠背起行囊,說走就走。
弘一法師《從容》一書開篇有言: “事從容有余味,人從容有余年”。
我至今也沒弄明白老和尚說的“成功”到底有什么含義,但身為凡夫俗子,能夠領會“從容“二字,已未嘗不是一種福分。
一生太短,世事紛亂, 芒焰之中是簡淡。
不再顧念遠方的山高水長,每天用好一班車的時間就已足夠。
- 標簽:廬山產什么茶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