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多聽話,長大后就有多恨父母
【富曉紅專欄】
小時候有多聽話,長大后就有多恨父母
原創作者|富曉紅
我們中國教養方式中最核心的教育就是:孩子聽話,乖巧。武志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聽話背后的生死絞殺》,里面有兩句話詮釋了聽話背后的殘酷真相:
“聽話哲學,有不合理之處:一直被要求聽話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漸被扼殺。”
“聽話哲學,也有其合理之處:若孩子不聽話,很多中國家長就會覺得生不如死。”
武志紅老師的這篇文章里所涉及的都是比較極端的案例:因為聽話,壓抑個性,所以孩子想把父母殺了;如果孩子不聽話,那么父母因為孩子背叛了自己,覺得生不如死,選擇自殺。
可是除了這些極端的案例之外,還有更多的聽話孩子最終陷入了怨恨父母的行列中,而怨恨父母本身就是痛不欲生、十分折磨人的。這些案主不被重視,卻是實實在在生活在大街小巷中,今日我就以自身的經歷來闡述我曾經深刻、強烈的恨。但愿能治愈和我一樣曾經被控制,壓抑個性,必須聽話帶來傷害和怨恨的傷心人。
一、從我記事起,我是母親情感的宣泄口
印象中,父母的感情不太好,常常說不滿三句話就會吵架。我成了母親唯一可以傾訴的對象。
姐姐和母親的關系也不太好,兩個人也常常拌嘴。母親小時候想讀書,因為家里貧窮,所以外婆沒有讓她繼續念書,一共就讀了三學期的書,因為這母親常常遺憾自己沒能多讀些書,言談之中對外婆也是充滿不滿和抱怨。所以把讀書的愿望放在了我和姐姐的身上。可惜姐姐生生斷了她的希望:姐姐在初一第一學期末就表示堅決不讀書了,跟母親說了一句絕話:“打死我也不讀了。”母親沒轍,只能接受現實。轉身把愿望全部投放在我身上。
母親是位農村干部,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任勞任怨,做事雷厲風行,鋤強扶弱,深得人心。所以常常被評為先進,每次評選先進就要寫材料,母親便總是讓我代筆。
我畢竟年少,文筆再好畢竟沒有經歷和閱歷,因此常常未能讓母親滿意。有一次被評為市先進個人,據母親說因為材料寫得不夠生動而最終沒有被評上,母親沖我發了脾氣,而我內疚的不得了。怪自己無能,怪自己沒能幫上母親,怪自己的才淺學疏導致母親最終與市先進失之交臂,自責、愧疚和自我否定差點淹沒了我。一直蔓延了好多年,直到今日都依稀記得那份心情。
母親把自己所有感情上的困惑,事業上的挫折,以及和奶奶間的矛盾,還有她小時候的苦難,娘家的煩心事,都一股腦兒地跟我講。我幼小的心靈承載了她太多的心事,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快快長大,幫助母親從苦難中脫離出來。當然也在母親日復一日的單方面的描述中,對母親充滿同情,對父親充滿抱怨。
我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自然和母親的感情很深,和父親很疏離。我壓抑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時候去聽從母親,因為覺得母親太凄苦了,我是她唯一的希望,不能再讓她因為我而受苦了。
二、母親對我的操控無處不在
因為父親在我高二那年離家出走,高三暑期正式離婚,所以我成了母親最后的唯一的依靠和寄托。
大一的暑期,家里介紹了男朋友,一開始壓根兒不喜歡,完全不接受。但是慢慢地開始接受,因為覺得他幫了我家里好多忙,母親很是滿意;也因為他讓我做自己,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愛的樣子:原來愛是如此溫暖和放松。
他說:“我有一千元工資,900你花,我花一百。你不用想錢的事,你吃好穿好就好。”
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情話,讓我感到自己很珍貴,讓我感覺很被重視和寵愛。第一次感覺愛的樣子可以如此美麗,充滿甜蜜和幸福。而不是母親的愛,充滿負擔和壓抑,充滿沉重和內疚;也不是父親的愛:嚴厲、暴打、要求。
但是當大學畢業工作之后突然覺得這不是我要的,我想要的是和我志同道合、有共同追求的男子。
母親第一個跳出來嚴厲指責我:“你想都不要想,你讓人家等了你三年,你怎么可以反悔?你不要像你父親一樣,做負心漢!”
“像你父親一樣”這句最最痛恨的話徹底擊敗了我,我當然不想像父親那樣做個“陳世美”,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讓母親傷心絕望。
于是選擇結婚,結婚半年后發現更多的不和諧,于是想是不是趁還沒有孩子可以分開呢?試探性地跟母親說起,母親義正言辭,聲色俱厲地跟我說:“你如果離婚了我的面子往哪里擱?你好好的哪里不滿意了?吃飽了撐著了?趕緊生個孩子就心定了。”
母親的對我的控制不僅僅在這樣的大事上,即便穿衣、人情來往,這樣的小事都是母親說了算。
每次逢年過節去母親家里,母親不喜歡我們洗澡,覺得浪費水,我基本都是為了讓母親高興,是不洗澡的。就和她一樣,選擇洗洗腳、擦擦身。即便春節時要待一個星期,我也一個星期不洗澡。順從母親成了我的本能反應,盡管內心有諸多不滿,但很快就被壓下去了。
我要給哪個娘娘(上海人的叫法)包多少紅包,給誰誰送多少禮,都是母親指示我,而我只能照做。否則母親就會生氣、會指責我像父親一樣沒有良心。母親的語言攻擊和虐待,以及道德綁架會讓我充滿自責、內疚和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衣服穿得時髦也不行,母親會不悅,覺得不正經。所以我回娘家必須穿母親能接受的服裝。
母親對我們到達家里的時間也是嚴格規定的,如果晚到了她就會一整天板著臉,叫她也不回應。
三、我對母親的恨終于淹沒了我對母愛的愛
我盡了最大的努力順從母親,想讓母親開心。然而母親終究無法快樂起來,抑郁越來越嚴重,覺得全世界的人和事都讓她不滿意和看不慣,覺得我們姐妹也不理解她。2009年4月1日,張國榮離開的同一天,母親決絕地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
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我整個人是僵掉的,麻木的,空白的。疼痛和悲傷不是像小說描寫的那樣:排山倒海,洶涌波濤式地涌上來的。而是在后來的日子里一點一點侵蝕我的身心;就如一步一步走向大海,水慢慢沒過頭頂的。
母親離開后的半年我一直沉浸在悲痛和自責中,覺得母親一生悲慘,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我還沒有來得及讓她享福,她就走了,充滿深深的內疚和自責。
母親離開后的第三年,不知怎地突然發現我開始慢慢地恨母親,那個沉睡的乖巧的我突然被喚醒了:我只想反抗,只想說出我的壓抑!
我發現其實對母親的反抗早以不同形式在表現:面對學生,只要她們不聽從我的安排,我就會憤怒、生氣。在母親這里做了乖女兒,在其他地方我就要翻倍做自己。
面對領導的要求,我會唱反調;面對同事的不同意見我要堅持己見……面對強勢的女人我從心底里討厭、厭惡。覺得她們不配做女人,學了心理學的我才知道我把對母親的恨投射到所有人身上。
我開始明目張膽地恨我母親,恨她控制我,恨她左右我的婚姻,害我在最美好的時候錯過了我的愛情;恨她大大小小的事都控制我,恨她騙了我真相:父親和她之間并不像她說得那樣,都是父親的錯,而她是無辜的;恨她讓我一直生活在壓抑和沉重中;恨她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不但不幫我,反而落井下石;恨她讓我無家可回,無人可說;恨她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從來不站在我的立場為我著想……
恨燃燒著我的心臟,熊熊大火澆不滅,我痛不欲生。一方面我無法抑制地恨我母親,另一方面我責問自己怎么可以恨自己的母親?而且是已故的母親。有一次實在太痛苦了,跟姐姐說起對母親的恨,姐姐厲聲責備:“都已經死了,你還去恨她干嗎?”
是呀,我怎么可以恨自己的母親,而且是已故的母親?但是恨就是從身體的四面八方紛紛涌向我,讓我的內心充滿怨恨,一刻都不能消停。
四、用心理學知識解救自己,重新獲得愛的力量
在水深火熱中熬過了幾年,苦苦地、匍匐前進地去尋找答案。終于在2018年開始非常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后,開始慢慢地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理解她,接納她,原諒她,重新愛她。
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實心理也是如此,哪里有壓抑,哪里就會有反抗。
所有壓抑的情緒,都會以另一種形式反抗;武志紅《身體知道答案》里面說過:所有壓抑的情緒都會被身體記得。
里面講到一個新聞:湖南某婁底有位62歲的男子,冬天要穿38件上衣和11條褲子來御寒,但還是冷的要生兩個爐子。這位叫王少光的退休老師說自從1992年他妻子車禍去世之后他的身體開始慢慢怕冷,現在即便穿那么多還是覺得冷。那是心冷,失去摯愛的悲痛沒有通過正確渠道梳理,就會日積累月地留在身體里。
我后來明白了當時的母親自己是沒有愛的力量的,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是無法愛別人的。
自從她和父親離婚后,一直生活在自我否定中無法自拔,也是導致她抑郁的原因。
母親希望通過控制我來獲得她的價值感和存在感,但是這樣的方式畢竟是勞心勞肺的。我的逃離和慢慢顯露的反抗可能讓她再次失控。更加地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其實每個人活著的意義是自身的掌控感的,而非對別人的掌控感。
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然后我們可以慢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可惜母親看似堅強,卻一生都在依附他人。早年依附父親,后來依附我。這注定了會走向絕望。
母親對我的傷害我最終轉化成財富和資本,因為所有的體驗都是寶貴的,所以我對母親更多的是同情、惋惜、感恩以及深深的愛。
五、結語: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做自己
在我的學生、來訪者中,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兒子,都對自己的父母又愛又恨。如果把恨的那部分修復、轉化成愛,那么孩子的生命力就會更強。
美國心理學家巴塞爾.范德考克在他的著作《身體從未忘記》里有一段話:“一個典型的、‘被困在創傷中’的人失去了心理靈活性,隨時處在和創傷性經歷幾乎相同的驚慌中,用全副精神維持日常生活,忍受著緊張、恐懼,或者好像生活在虛構的世界中。
而一個不被允許活成自己、只要求聽話,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的孩子其實永遠被困在“桎梏”中,而失去了生命力。一旦孩子的生命力被喚醒,那么曾經有多聽話,現在就會多反抗,多恨父母。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孩子的生命力逐漸衰弱,直到消失。
這兩種結果估計父母都無法接受。
為了避免悲劇,我們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者介紹:
富曉紅,少兒心理咨詢師、《校長傳媒》專欄撰稿人、國家級形體教練、瑜伽教練、高級形象禮儀指導老師,從事教學23年來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每一次的教學都是一次實踐,如何和學生溝通,如何說話,選擇什么時機說話,都成了不斷研究的課題。終極目標就是幫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長和學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為富曉紅老師原創投稿,“富曉紅的幸福家園-(ID:fuxiaohong5166)”亦發布
- 標簽:漫威漫畫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