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財商
【李晶專欄】
扭曲的財商
原創作者|李晶
你是這樣的父母嗎?只要孩子張口,就會盡可能滿足他的物質要求。從玩具到零食、從服裝到電子產品。即使不是生活和學習必需品,即使想買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別人也有”,即使自己心里并不心甘情愿,但還是覺得“不買就對不起孩子,就讓他受委屈了”。
事后回想起來,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當初太慣著孩子了。正是由于這樣的嬌寵,多年以后,當孩子變得自私、任性、依賴、懶惰時,父母才開始意識到他今天的樣子,自己有著推卸不掉的責任。
這樣的情況在今天的社會普遍存在。
在殷實富裕家庭中,父母明知同樣的娃娃有一大箱,類似的鞋子有好幾雙,也會覺得:“又不是買不起,為什么讓孩子不開心呢?”有錢就是任性!在衣食無憂的家庭,父母會覺得:“太貴的東西買不起,孩子的其它要求就別讓他失望了”。而家境貧寒的父母,為了怕孩子自卑,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首先滿足他的要求。
除了孩子主動要,有的父母看孩子不高興了,就帶他出去花錢購物,逗他開心。有的父母經常在外工作,常年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回家時就會買些東西想給他驚喜,走的時候多留些錢,以緩解自己無法陪伴的愧疚。
我們并不是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民族,節儉和儲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可是為什么在孩子身上花錢時就好像換了一個人?平時自己的吃穿用度精打細算,同樣的支出用于孩子立刻變得沖動而任性。即使價格翻倍,甚至多加一個零,也毫不吝惜。到了最后,寧可竭盡終身積蓄,也要給孩子買比自己更寬敞、品質更高的房子。
那些堅持不縱容孩子任性消費的父母,反而不被理解。旁人會說:“你的錢早晚都是孩子的,現在給他買東西還不是一樣?”難道僅僅因為遺產可以由孩子繼承,父母的收入就都屬于孩子?他想要什么就必須給什么,不給就是自私、冷酷或者不近人情?
毫無疑問,養育孩子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問題的關鍵在于:對花銷尺度的把握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金錢觀。
01
錢的所有權
父母收入的所有權是父母本人,他們對在哪些方面消費以及消費金額有完全的自主權。只有作為遺產時,它的所有權才能夠轉為繼承人。
也就是說,孩子沒有理由要求父母必須為自己購買什么,或者為自己花多少錢。父母也沒有必要為沒有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產生內疚。
以這樣的心態為孩子消費,他就會意識到:第一,錢是父母的,如何花錢只能由父母決定。第二,父母不會為不合理的消費買單。
有了這樣的認知,孩子會對因過度消費向父母伸手要錢產生羞恥感,對自食其力并能贍養父母產生自豪感。也會明白: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收入而不用向父母伸手,才能獲得最大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
02
錢的效能
如果花錢太過隨意、任性,孩子就很難接受到有關金錢效能的教育。其實除了滿足一時的需求和欲望,金錢還幫人完成很多心愿和夢想。
有個留守兒童攢了一年的錢,就為買張火車票去看望在外打工的父母。有個單親孩子攢錢是為了給爸爸買禮物。他們愿意用買玩具、買零食的錢換取心中目標的實現,也就理解了金錢另一重更長遠的意義。
除此之外,金錢還有社會效能。比如對受災人群扶助、對弱勢群體的捐助和對公益事業資助。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可以拯救一個人、一個家庭,也能讓我們自己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03
儲蓄的意義
我們是個善于儲蓄的民族,這個特質讓我們總能渡過難關、重獲新生。就像在這次疫情中,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很多人的收入都大幅下降。但是,絕大多人因為“家里有糧、心里不慌”而平心靜氣在家隔離,使得國家很快從來勢洶洶的疫情中解脫出來。
但是反觀全民負債的美國,據最新報道大約900萬個家庭沒有存款。他們如果沒有政府救濟,就沒有辦法生存。這也是美國政府在疫情仍然嚴重的情況下急于恢復經濟的原因之一。但是面對傳染性極強的新冠肺炎病毒,現在倉促復工的后果已然顯現。
今天年輕人的消費觀念與老一輩很不相同,但是量入為出、適當儲蓄仍應該成為持家理念。 父母可以為此拒絕孩子的高消費,這不是摳門、也不是吝嗇,而是提高家庭抗風險能力的必需。
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對于金錢的態度也會有很大差異。但同樣值得關注的一點是: “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想怎樣花就可以怎樣花”,這樣的想法不僅對孩子有害,父母自己也將是最終的受害者。
只有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的欲望、懂得自食其力,這樣,孩子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父母也能沒有后顧之憂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本文為李晶原創投稿,首發作者微信公眾號:“尾線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歡迎關注李晶的新書《陪伴的力量
- 標簽:遺傳算法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