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老師,你能不能換位想想?
好的課堂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在教育學博士、特級校長程紅兵看來,課堂教學有問題的多半都是沒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
本文選自“第一教育”,原載于《上海教育》 2020年06月B刊。
【程紅兵專欄】
程紅兵:老師,你能不能換位想想?
原創作者|程紅兵(金茂教育總校長兼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博士,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學,華東師大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教育部首批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
楊絳先生曾經寫過一句話:“當你身居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這讓我一下子聯想到教師教學,我忽然覺得,課教得好的老師都是能夠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問題的人,反之,課堂教學有問題的多半都是沒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
教師的教學永遠是為學生服務的,為學生服務,你就應該思考學生的感受,想想當初你當學生時,你希望老師怎么上課,怎么教學。事實上在現實教學中,我們一些教師常常忘記了自己當初做學生時的感受。
我聽過一節世界史課,這堂課有三個環節,三個環節都是屬于信息篩選類型的。第一個環節,關于組成文明的五大特征,教師邊問邊答。第二個環節,關于文明社會的基本要素,教師也是邊問邊答。第三個環節,讓學生就希臘文明填寫相關文明社會基本要素的表格。
首先,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得知道這堂課“主要目標是什么,讓我們干什么,讓我們達成什么”,整堂課教師都沒有明確地告訴學生目標,學生目標不明,糊里糊涂跟著老師走,其實即使讓學生填表,教師也應該告訴學生為什么要填這個表,這個表的意義何在,并明確告知讓學生在多少時間完成填表的工作,計時計分,提前完成的,給予獎勵。
其次,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還要知道老師的指令到底是什么意思。現在有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指令含義不明,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但并不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自己邊問邊答。老師一邊提出問題,一邊自己解答問題,完全屬于自問自答,學生不明白老師的指令到底何意,老師到底“要不要我思考、要不要我回答”。教師這樣一種話語方式,似問似答,非問非答,說是問題,但又不要學生思考,甚至無需學生回答;說不是問題,它常常以問話的方式出現。而且教師的問題常常是細碎化的問題,甚至于教師常常是把一句話拆開來說,拆成問題來說,一堂課下來,教師這樣的問題多達幾十個,全是碎片化的,學生無法明確教師課堂里這么多的問題到底指向什么核心問題,無法建立整體概念。課堂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行為,互動方式之一就是對話,對話就是要有來有往,清晰明確,糊里糊涂的話語方式,也就導致學生糊里糊涂的學習結果。
第三,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要知道這堂課的邏輯關系、邏輯脈絡到底是怎樣的。也就是說教學內容要結構化。為什么要結構化?結構化的目的在于方便學生理解,方便學生掌握。結構化的方式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把一堆的內容條理化,理清楚,把它們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楚。
第四,站在學生的角度,整堂課教師沒有提出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學生完全停留在淺表層面上的信息篩選,缺乏有質量的問題,對學生而言就缺乏挑戰, 學生情緒容易疲乏,容易瞌睡。淺層次的信息篩選和深層次的問題應該交互進行,張弛有度,難易有度,節奏感明快,學生學習積極性會比較高。
第五,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想知道教師的評價、好惡原因何在。我聽過一節語文課,教師讓學生就《沁園春
- 標簽:血壓低是怎么回事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