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那只“鬼”
【雨霖鈴專欄】
直面那只“鬼”
原創作者|楓樵
01. 心中的“魔鬼”
《西藏度亡經》里有這樣一則傳說:
人死后會在一片黑暗中醒來,面臨一只可怕的魔鬼。此時你可以選擇逃走或面對。如果選擇逃走,你還會接二連三地遇到別的魔鬼,雖然總能勉強逃脫,但最終會迷失在黑暗中,轉世成為低級的生命;但如果你面對第一只魔鬼的時候就沒有逃走,你就能超脫對魔鬼的恐懼,擺脫生死輪回,往生極樂世界。
傳說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面對”是超越痛苦、掌握生活主動權的第一步。
“魔鬼”本身并不可怕,是“逃避”讓恐怖加劇。
逃避對人的誘惑就在于,它不僅輕而易舉就能做到,而且能立刻換來短暫的安逸。
尤其是對未知的恐懼,讓它成了許多人不假思索的選擇。
當我操著第二語言,用和自己接受過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的方法去教一群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時,我原先心理認知的平衡感開始逐漸被打破。
疫情期間的試點實習被設在了一個位置比較偏僻的居民區,指導老師不能隨時到場為大家示范,“草創”時期一切都要靠師范生親自摸索:在陌生的社區里,自己搭建課堂環境、安排日程表、設計學習內容。
之前的實踐經歷告訴我,這幫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很基礎,但任何與“游戲”和“動手”無關的活動都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語言學習離不開聽故事、猜謎和歌曲;數學學習離不開色彩繽紛的積木和拼圖;科學學習離不開趣味實驗和視頻……
我每天不僅要備課,還要和指導老師會談,向學院提交學習心得;不僅要貫徹課程標準,還要將課堂開展得生動有趣;小組討論時,周圍同學天花亂墜的表述讓我感到無形的壓力……一周之后,我便無所適從。
雖然每天上課時間不長,但是焦慮讓我在漫長的空余時間里無法集中精力備課,我開始不斷拖延寫教案的時間;吃大于自己食量的零食;一度中斷每日的鍛煉;剛到實習地點就開始盼著早點結束眼前的一切……
02.“快樂”的秘訣
這樣渾渾噩噩持續了很多天,某個早晨我突然驚醒:母親的一通電話讓我無意中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我可以向指導老師尋求幫助、加強與同學的溝通和合作。
指導老師瑪麗亞是一名退休的小學校長,每次會面她都與大家熱情地交談,她也十分樂于整合手頭的教學資源與大家共享,經常鼓勵我們不斷建設自己的“教室”,為孩子們的開學做好準備。
“大家有任何困難歡迎來找我單獨交流。”那天早晨我突然回想起來,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也許她早就留意到了我眼中的迷茫。
我從床上一躍而起,立即給瑪麗亞發了一封郵件。
不出意料,我很快得到了回復,我們預約的時間是周五下午。
實習路上,聊到自己的教學,我說自己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夠好,每天開車帶我的同學薩拉說:“這并不是你的錯,英語不是你的母語。如果讓我用法語教書,我的表達會支離破碎,我會弄得一團糟。你會兩種語言,一定在別的方面有優勢”。
這一次我終于從容面對,不再回避現實:“是的,雖然現狀讓我不怎么滿意,但我已處在不斷學習的進程中”。
等車子停穩,我踏著輕松的步子,和薩拉一起排好桌椅,布置起我們即將在新的一天里共同揮灑汗水的地方。
不僅如此,回家之后我開始重拾丟在桌角的日程筆記本
- 標簽:陳妍希睡相遭曝光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