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格拉底:讓學生學會思考和質疑,比成績更重要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從孩子上學的第一天起,老師教會他們的不應該是知識或者應試技巧,而是如何思考。
眾所周知,哈佛大學是著名的精英輸出地。
他們認為能夠主宰世界的人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智商、能力,這樣的人首先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人。
所以,哈佛校訓是:“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就是為了告訴哈佛學子們,只有擁有強大的思維能力才是哈佛人最高的特質,是哈佛人之所以成為哈佛人的依據。
學會思考的第一步,則是勇敢提問,大膽地讓學生提出他們的問題和疑惑。
在最新出版的《深度教學:運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有效開展備課設計和課堂教學》中,作者就系統性地介紹了如何通過課堂設計,引導學生思考。
蘇格拉底,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之一,我們今天說的“education (教育)”這個詞出自拉丁語,它來自兩個詞根,educare(訓練)和educere(引導走出),蘇格拉底理解的教育,就是這兩個意思的綜合。
他認為,讓人們去質疑他們自認為已經知道的東西,而不是向他們說教,會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蘇格拉底的名字已經被鐫刻在教育的紀念碑上。他的名字已經變成了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和蘇格拉底式的研討,這兩個術語意味著用問題來幫助學生挖掘他們已有的知識,聯系他們所學的東西,提出質疑,建構更深層次的理解。
作者認為,老師設計教學是為了引發提問而不是取得好成績;是為了激起好奇心而不是進行考試;是為了激發創新而不是倡導服從。所有的這一切都始于鼓勵提問,并重視學生內心已然存在的問題。
1
構建鼓勵提問的課堂文化
我們通常看到的教室是這樣的:一排排課桌,翻開的教科書,老師在教室前面講課。我們對這種場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說,即便是來自19世紀的學生也不會對此感到陌生,這就是默認的兒童學習的場景。
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之一,我們想要并需要他人的陪伴。根據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社會發展論,我們只有在參與社會學習的過程中才能變得聰慧。這一理論強調了學習環境對于兒童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的重要性。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往往集中于探索“他們是誰”。
如果在我們的班級里,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那么老師又和手機或其他設備有什么區別?老師鼓勵自然的社會行為,就是要讓自己以及我們的學習經驗有存在的必要,讓老師的教學不能被技術或程序所取代。
好奇心激發著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歷史學家、探險家和創新者,允許真正的好奇心是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做出的最根本的變化。
鼓勵學生通過提問進行學習,賦予了他們一種智慧的力量,讓他們也能創造出意義。神經科學認為調動大腦的最快方法是提問。
神經科學家、中學教師朱迪
- 標簽:wanimal兔女郎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