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柯:普通教師如何做到“詩意棲居”?
【楊林柯專欄】
普通教師如何做到“詩意棲居”?
原創作者|楊林柯(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語文高級教師)
本文為楊林柯老師原創,首發楊林柯老師微信公眾號“柯語-ID:yanglinke029”,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這是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名句,它像“桃花源”“瓦爾登湖”或“森男”“森女”一樣,越來越成為焦慮的現代人對抗工業文明、追求簡單生活的精神符號。
面對當今主流教育越來越呈現出的大工業體系與借尸還魂的后科舉制合二為一的現狀,普通教師如何做到“詩意棲居”?
首先要認識人。
這個“人”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教師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師;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這個邏輯不能顛倒。
同時要認識到:人不是一堆肉,而是靈肉二合一。教育不是為了這一堆肉,而是為了里面那個“靈”。這個“靈”是生命的核心,也是精神之燈,它孤獨地行走,艱難地成長,并尋找家園。所以灌輸知識并不一定能使這個“靈”有良好的發育,有時甚至會導致知識短路、心靈通道堵塞,導致學生的大腦是滿的,心靈是空的,使教育價值出現“負增長”。
從未來社會需求而言,教育不是培養知識工具,而是為一個未知的社會培養人。要思考“人的教育”就得認識人,研究人。要認識人既要靠自己的教育生活實踐,同時需要大量的閱讀。文、史、哲以及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方面的書都需要讀一些,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雜家”,有比較開闊的精神視野。
只懂“教育”的人可能成不了教育的行家里手,僅靠認真投入、熱情細致的工作而不認識人,不思考人、不關心人是難以成為合格的教育者的。
其次,要超越應試邏輯下的群體評價。
教育是面對一個個不同的人,也最終要使每一個人長成自己本來的樣子。而分數評價逼迫教師去“求同”,淡化甚至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容易抹殺教育的價值理性,過分強調工具理性,也容易讓教育變得面目可憎。
事實上,群體評價是一種“偽評價”,它只看到分數而沒有看到分數后面那個活生生的人。
第三,要把教育當成一種“志業”。
職業,僅僅是一碗飯,而志業則需要把自己的靈魂放進去,把自己的信仰寄放在里面,在教育中找到生命的快樂,得到精神的安寧,雖然有時候免不了糾結與掙扎,甚至會產生一種逃離的想法,但依然把生命的根須牢牢地扎在大地深處,在教育生活中尋找回家的路,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
第四,要對“主流”和功名利祿保持警惕。
主流不一定代表價值和方向,也不一定代表“正確”,而功名利祿表面是鼓勵,其實不過是 “收編”。一個真正的教師永遠比他的榮譽要可愛;而且,人不是貨物,總讓別人定價評級就容易喪失尊嚴。
一個教師只能活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而不是活在外界派發的標簽里。教師要明白:體制的評價永遠不如良心的評價來得真實,一個人的內在的鏡子永遠比外界的鏡子要更靠譜。
當然,要超越外界的誘惑比較難,我想,只要常想宇宙空間的大尺度事物,想到生命的短暫,想到人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熱愛生命本身,也就更容易看得開。
這考驗心力,也考驗智慧。
- 標簽:截止閥和閘閥的區別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