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衛東:“媽媽,你當初為什么不逼我?”
【茅衛東專欄】
“媽媽,你當初為什么不逼我?”
本文為茅衛東老師原創,首發茅衛東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教育自由談-ID:maowd121”,校長傳媒獲得茅衛東老師授權發布
牙痛了一個多月總算基本消停了,昨天去母親那里。吃了晚飯坐車回家,路上一前一后接到兩位家長的求助,都是為了孩子。
核心問題是: 該不該信任孩子?要不要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
撈一篇舊文吧。
“媽媽,你當初為什么不逼我?”
一
有位媽媽,兒子考上了大學,可高興了沒幾天就郁悶了,因為兒子對她說:“媽媽,小時候你真應該逼我去學一個特長的,你看我周圍的同學都有才藝,就我什么都不會。”
你,可曾被孩子這樣抱怨過?
你,是否也會和這位媽媽一樣,痛定思痛后得出結論“孩子必須得逼”?
多年前,有學生在一個教育論壇發文呼吁父母和老師:“愛我,就逼我吧!”
這聽起來,頗有點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王成對著步話機高喊“向我開炮”的架勢,而當時的客觀效果也確實是讓很多父母和老師感動。許多人認為,這孩子太懂事了,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人父母為人師者就應該狠心逼孩子。古人也說過嘛:玉不琢,不成器。
后來,也是在那個教育論壇,還有老師寫文章感謝校長當年“逼”他成長。
我以為,這類行為應該叫做“裝嫩”,表面看是感恩父母、老師和領導,其實是推卸自己的責任。甚至,說他們就是巨嬰也不為過。
我還小,你們得護著我、讓著我、管著我,必要的時候,逼我。
為了成長,嬰兒都會本能地找奶喝。慢慢長大了,讀書了,甚至工作了,許多人卻不會為繼續成長而自覺學習。
等到發現問題,比如自己在許多方面落后于同齡人,他們不是因為羞愧、著急于是奮起直追,而是生氣、抱怨:媽媽,你當初為什么不逼我?
二
那年,帶高三畢業班。有一次,不知為何,我和學生發生爭執,教室最后一排站起來一個男生 ,很真誠地來了一句:“茅老師,我們還小嘛。”
很多年過去,關于那場爭執,我只記得這句話,還記得我當場發飆,把這個同學罵了半天。
高三的男生 ,好意思說自己還小,簡直惡心。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他,中國式父母護犢子是一大特色。
孩子小的時候,闖了禍,很多父母總是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搪塞對方,不允許別人批評,不愿意向人家道歉。賠償?你做夢呢,他還是個孩子呀;你要死啊,跟一個孩子過不去?
那孩子什么時候長大成人呢?在中國式父母眼里 ,“孩子永遠是孩子”。
哎喲喂,好感人啊,可憐天下父母心。
于是很多人嘴上都長毛了,仍可以很自然地說“我還小”;甚至做了父親、當了爺爺,還很想念“媽媽的飯菜”。許多人覺得這很溫馨,我卻以為這太幼稚。
媽寶男的故事,網上已經太多,不舉例了。
孩子成熟不起來,是因為父母太愛孩子,還是這些父母太糊涂,我越來越傾向于后者。比如,當孩子質問母親“媽媽,你當初為什么不逼我”的時候,會有多少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的真正問題在哪里?
可能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后悔,后悔當年自己心不夠硬。
錯了。
這個孩子
- 標簽:卡特 扣籃大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