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劍英:讓孩子活出自己的姿態
【鄧劍英專欄】
讓孩子活出自己的姿態
原創作者| 鄧劍英
本文為鄧劍英老師原創投稿,首發鄧劍英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母親的長征”
值此新教育實驗第二十屆研討會召開之際,《母親的長征》應邀錄制課程,應廣大家長需求,在此成文發表。
堅守良知,尋求真善美的心靈對話。歡迎家長朋友們、教育各界同仁們多交流。
家庭,是每個人修身的道場
感謝“新教育”的“新家庭教育”選擇了《母親的長征》,2019年3月進入復賽之后,各界朋友關注和投票,《母親的長征》也像一個孩子的成長,真實的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風雨陽光,感恩每一雙關切的目光,獲得2019年度新父母年度人物入圍獎。一年之后,“新教育、新父母、新家庭”教育主辦方再次邀請,給家長朋友們錄制一堂課,趁這個國慶小長假,我再一次進行梳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之道,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方法和道理,因此,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對各位家長有幫助,拿去不謝。
人是受環境暗示的動物,“孟母三遷的故事”,是在選擇教育環境。這一點很多家長已經在效仿,選擇居住城市和生活小區,選擇學校、選擇班級,都是在選擇環境。而最重要的環境是家庭。家庭,是父母修身的道場,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每個人修身的道場。
培養真正的人,在家庭。
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深信不疑的認為: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生活本身,在辯證的相互關系中,社會與個人目的相吻合,也就是為祖國、學校、親人、父母履行義務,在做好事、取得個人幸福、生活的歡樂之中。教育的信仰就在于使人去為他人做好事,并發自內心深處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在于成為好人的這種愿望的表現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勞動,是精神力量的極大付出。人的各種愿望的素養和愛,是人的本質的最高表現,是對個性成熟和尊嚴的檢驗。
培養真正的人,在家庭。對孩子情感的影響是家庭最大的優勢,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人格的健全就在家庭教育的沃土中成長。有這個基礎,無論孩子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能盡職盡守。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在我們這么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
父母要學習和成長
人生從小學進初中進高中上大學都要學習和考試 ,而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卻是糊里糊涂的,一些人稱之為緣分,其實對男孩對女孩都是一次冒險,是兩個家庭的冒險。
現在家庭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父母焦慮,孩子不知所措。很多父母親是不懂愛的,打著愛的名義卻在傷害孩子,主要表現在不會說話。我在國際學校20多年,有幸接觸到很多事業上成功的家長,但是他們也有面對孩子的教育無可奈何的時候。發現很多有問題的孩子其根源是父母:說多了!“牛不吃草強按頭”的現實故事大有人在。而且,家長的學業和事業出色,講究管理效率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會說出一些刻薄的話語,看似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卻讓孩子很不舒服。這樣的嚴母是不懂尊重人的極端的不明事理,甚至談不上善良。
有些年輕父母是心智不成熟的,自己都不懂事,人生需要學習,成長需要學習,做父母更需要學習。社會熱點現象反映出有些家長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骨相美
研究男孩教育,(《中國男孩,中國男人》)我發現現在男人缺乏骨相美,就算五官和身材都長得不錯,但是那種骨子里的氣質就是沒有。究其根源,還是缺乏勞動鍛煉,就算有體育鍛煉肌肉發達,也缺乏經歷事情擔當責任而從內到外的那種精神氣質。多少父母怕孩子吃苦,更不想讓孩子吃虧。正是因為不能吃苦,不能吃虧,孩子無法在精神上立起來。放眼看去,多少優秀的父母,卻養了一個懶漢孩子呢?一個懶字,就是幾乎所有學習成績上、行為修養上問題的根源,吃不了鍛煉的苦或者勞動的苦,如何能擔當重任?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都是有家學淵源,文化功底深厚,也有家國情懷和擔當,即使武將家庭,也崇尚禮儀和文化根基,所以歷史上這些人物一個一個個性鮮明,有情有義有擔當。
不僅男孩需要有骨相美,女孩更需要。每一個女孩都將有可能是賢良的母親,女兒從選擇愛人到培養孩子,建設家庭,一定是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才會衣帶漸寬終不悔,舉重若輕含淚笑。《動如脫兔,靜若處子》,中國神話故事中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歷史上的楊家女將,哪一個不是一身傲骨精神永存,颯爽英姿躍然腦海。母親的長征,是每一個女人終身學習和成長的長征,若沒有骨氣,是做不到的。
而現在往往很多父母出于愛卻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和探索的權利。比如:孩子小時候想吃飯用不好筷子和勺子,父母都是用喂的,在孩子表達需求時,父母只注重需求的結果,卻忽略了讓孩子自己去夠著的過程,到上學后,父母背書包的大有人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回想孩子的成長歷程,多少父母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而不自知,城里的孩子常常被各種危險故事嚇壞了,在家里這小環境中,只能望著窗外:嘆息!而父母一回到家里總是一副審問犯人的樣子,這孩子如何自在成長?那些抑郁癥的孩子,就是這樣產生的。
讓孩子像樹一樣自在成長,向下扎根,向陽生長,經歷風雨,一直站立著,天天向上,冬去春來,活出自己的姿態,需要培養孩子的靜氣、正氣、靈氣。
讓孩子活出自己的姿態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不成龍,各有所好,各有所用。每個孩子生龍活虎的樣子該多好,每一種性格都有優勢有劣勢,有長處,有強項,也有軟肋,而多少父母只盯著孩子的考試成績卻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愛好,不懂孩子每個成長時期的需求呢?
人各有所長,揚長避短,人人可成才,每一行都值得尊重,每一行才會有職業道德和職業尊嚴,行行出狀元,行行有門道。我們說文化自信,來自哪里呢?古話說:“幼承家學”,現在有多少家庭有家學淵源?如何傳承家學?我們的孩子有沒有專注于某件事而樂此不疲?唯熱愛可抵歲月長,能不能尊重孩子熱愛的事,讓他活出自己的姿態?
無論父母多么成功,沒有人可以代替孩子的成長。
我主張:嚴母慈父
我主張嚴母慈父。母親明事理,有原則,每遇大事不糊涂。女人天性柔弱,為母則剛,是有了責任,懂得輕重緩急,拿捏有度。明事理的母親,慈有法,嚴有度,往往很有效。而嚴父慈母的孩子,常常對父親很懼怕,關鍵時候也沒有擔當,窩里橫比較多。嚴母慈父,孩子也會明事理,在父親面前獲得力量和支持,更自信,更大膽,更有擔當!
《母親的長征》曾發表一篇文章 《動如脫兔,靜若處子》 ,《校長傳媒》和《搜狐教育-校長傳媒》同步轉發。“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本意:不動時像大姑娘深藏閨中,行動時像脫網的兔子那么快。出自孫子兵法,指軍隊未行動時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像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如今用來形容行動有章法。我的“成長規劃”就培養學生這樣的氣質。
明事理,有原則
關于嚴母,或許也有朋友可能會誤會,甚至理解上的錯誤。
其實自古以來,嚴母不俗,溫和而堅定,有正氣,知道方向在哪,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遇事不慌張。嚴母是對自己有自律,才會把孩子培養得有教養,衣服穿得干凈整潔,即使一粒扣子也要訂的牢靠;行為有禮知進退,事有歸著不糊涂。嚴母眼里有人,將心比心會做人,眼里有活知人善用會分配;行事端莊,沉穩大氣,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母親明事理,有原則,每遇大事不糊涂。女人天性柔弱,為母則剛,是有了責任,懂得輕重緩急,拿捏有度。明事理的母親,慈有法,嚴有度,往往很有效。而嚴父慈母的孩子,常常對父親很懼怕,關鍵時候也沒有擔當,窩里橫比較多。嚴母慈父,孩子也會明事理,在父親面前獲得力量和支持,更自信,更大膽,更有擔當!
母親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現代社會越是成功的家庭,父親往往身肩重任,母親常是家庭主婦,教育的責任就自然落在母親身上。而那些能追求事業,也能培養孩子的母親,更是這個社會的優秀代表,甚至被稱為“女漢子”“女強人”。但堅強的外表下也是柔情似水,只是沒有遇到對的人。
母親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母親有遠大理想,孩子也會深受感染不教而教;母親有大格局,孩子也會胸懷博大,有家國情懷;母親與時俱進,孩子也會接受更多與時俱進的信息。
一個優秀的母親繁盛幾代人,一群優秀的母親強盛一個民族!
動如脫兔,靜若處子
如何讓孩子生龍活虎?如何讓孩子充滿靈性?
古人說:“動如脫兔,靜若處子”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如果一個人看到一朵花兒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聽到好聽的鳥叫聲而沒有與之呼應甚至互動,我們的靈性正在缺失 。為什么有人讀一些文章會流淚? 有些人讀詩歌會有共鳴,而有些人卻沒有感覺?這是對愛的感受能力的區別,當我們對自然萬物都有發自內心的疼惜,我們的感覺才會更豐富,寫出的東西也才能感人肺腑.
“愛,可以使人心靈創傷痊愈,而,愛的能力取決于一個人審美能力的高低。”
這種審美能力,來源于生活。
寫生萬物,積累素材
速寫是鍛煉學生觀察力和表現力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率真自然的藝術形式。兒童每個階段的速寫都是他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都有他的特色。有了速寫基礎,也就有了生活基礎,創造力就積蓄了能量。大自然是一部百科全書,那盛開的花朵,那古老的樹木,那飛翔的鳥兒,那精美的昆蟲,那海里的怪魚等都是上帝的杰作,當孩子們關注到身邊的人和事,他們才會對自然界的多樣性魚和諧產生深深的敬畏。所謂“至知在格物”,何不讓孩子在速寫中區聆聽花開的聲音?!何不讓孩子在速寫中去觸摸樹木的滄桑?何不讓孩子在速寫中去感悟生命的奇妙?何不讓孩子在速寫中去放飛心靈的夢想……
積累素材,學生的作文也會有靈氣,寫作更生動,來自大自然的啟示勝于書本知識教育。
感謝各界朋友們和家長們的關注與支持,值此新教育實驗第20屆研討會召開之際,感謝新教育的選擇和支持。也希望給年輕父母有所幫助。
下期再續!
- 標簽:就愛代銷網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