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別出心裁,成就育人之美
她以游戲為載體,從不按固有思維模式行事,引領學生創造生活的美,發現學習的美。因為富有創意天賦,她的教育生活變得有情有趣、多姿多彩。她是鄭英,用創意和優雅帶領學生克服青春期的糾結、焦慮與彷徨。
她是一個不一樣的班主任。
她匠心獨具,把評語從“公式套話”寫成“心靈小語”。
她細膩豐盈,以二十四節氣一草一木的漸變,培育學生善感的心。
她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推陳出新。
學生抱怨飯菜不好吃,她去食堂找來大師傅給學生表演“變臉”,激發學生的興趣。
青春期學生不理解父母,經常與家長展開大戰。她設計了“玩玩父輩們兒時的游戲”“一米陽臺”“技多不壓身”等活動,讓家里一片歡樂祥和。
她就是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班主任鄭英。
制造樂趣,“養”好關系
鄭英在學生面前隨性灑脫,不假裝不迎合。沒有“口是心非”的好言好語哄著學生,也沒有唯我是瞻的管控學生。在她看來, 好的關系是“養”出來的,制造樂趣,帶領學生一起過有情有趣有滋味的生活,是“養”好關系的沃土。
鄭英一接手192班,就制作了一張生日表格,包括學生、家長、科任老師,每個人哪天生日一目了然。每逢生日,教室就成了蛋糕的世界、歡樂的海洋。但是,你可別認為這只是過個生日,背后的門道可多著呢。
過生日利用的是中午時間,孩子們要在20分鐘內完成分餐、就餐、打掃衛生、布置慶生現場等準備工作,無形中養成了做事麻利的能力和習慣。
蛋糕屬于高糖高熱量食品,吃了容易發胖。如果哪個學生體重超標,在其生日或者其父母生日那天就免于舉行慶祝儀式。鄭英還會煞有介事地說:“為了你的身體健康著想,我們大家都陪著你不吃蛋糕。”超重的孩子為了享受在班級過生日的聚焦時刻,平時就會主動鍛煉身體。
建斌是個小胖子,為了能在班級里過生日,鄭英眼見他呼呼喘氣練習單雙杠、俯臥撐……大汗淋漓也不停下。“現在全班沒有一個小胖子,我可沒有逼著他們減肥、運動,是他們自己要做的喲。”鄭英面露得意之色。
給學生過生日已屬難得,給家長過生日更是聞所未聞。10月22日是學生王皓軒媽媽的生日,當鄭英把慶生視頻發到家長微信群之后,王皓軒媽媽在朋友圈轉發并分享:“今年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生日,正是因為有娃們和親們的祝福,才有了愛人送的禮物。謝謝用心的鄭老師,也謝謝娃們,隔著屏已經感到滿滿的愛。”
鄭英給家長制造這種小驚喜,換來了學生家庭的和諧。殊不知父母相親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心靈滋養。
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家家悶在屋子里,孩子大人都感到生活有種壓抑感。鄭英開始“搞事情”,每周發起一個互動活動,請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讓宅家生活充滿樂趣、愉悅身心。
“餐桌上的故事”“一米田園/花園”“192滿漢全席”“玩玩父輩們兒時的游戲”“超級模仿秀”“春分到、蛋兒俏”……只有你想不到的活動,沒有他們玩不轉的游戲。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中有樂、玩中有悟、玩中有得,真是不亦樂乎。
學生朱奐朵說:“鄭老師特別愛玩,也很會玩,她能搞出很多花樣翻新的活動,帶著我們看到不熟悉的事物,這讓我很開心也很有收獲。我和同學們現在的學習壓力很大,玩的時候心情會很放松,玩過之后就感覺學習起來專注很多。”
“百家講堂”每個月開設一期,主講嘉賓有知名畫家、著名學者、行業翹楚,也有本校老師、學生、家長等身邊人。把各行各業、身份各異的人請進教室,與孩子們面對面互動交流,一起玩兒,就好比把社會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和截面挪到了教室,讓孩子看見更遼闊的美。當然,“百家講堂”不僅是講,有的需要動手又動腦,好玩又有收獲。
玩難道只是玩?那就錯了,鄭英設計的玩不是傻玩,而是以玩為載體,達到無痕之教的效果。
課堂是班主任的立足之本
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首先是一名出色的學科教師。作為育人的主陣地,課堂承載著非比尋常的重任和意義。可以說,出色的學科素養是班主任打開工作局面的立足之本。 上好課的意義,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的價值絕非僅在于學習知識,它也是班主任與學生心意相通的橋梁,達成育人目標的頭號武器。
臨上課了,鄭英還坐在電腦前修訂“阿拉伯帝國”一課的課件。她邊操作邊解釋:“教材中只有中國年代尺,但分成三行,我就作了拍攝、裁剪、組合處理,截出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這一段,把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衰亡放置在這段年代尺上對比。這樣既有歷史縱線又有橫向的認知和記憶,而不僅是單一了解阿拉伯帝國。”
由于這節課容量很大,鄭英采用講授課式教學,結合內容和課件,從阿拉伯帝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到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兼對比同一時代唐朝的發展,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現狀,寥寥數語,簡明概括,章法清晰。加上課件的配合,不僅知識結構一目了然,更是聽覺和視覺的盛宴。學生孔然說:“鄭老師講課非常有系統性,她不是就課論課的講解,她會把有相關的內容進行融合,并且把課外有趣的事情嫁接到課堂教學的內容里,很立體也很有趣,讓我們一下子就記住了。”
鄭英的課堂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陣地,更是師生交心的會所。課堂上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灑脫的舉止,贊美的動作,貼心的解答,真誠的態度,都是培育師生情感的養分。
帶班也要講創意
班級可見的外部環境和不可見的內在精神氣質形成了班風,形成了一個班級特有的文化氣息。
鄭英的班上沒有班規, 她拒絕用“班規”這個詞,“班規”二字讓人有被約束之感,而“做博雅學子”則能很好地激勵學生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192班的墻壁上粉刷出一頁書箋,淡淡的米黃色,似有似無的遠山襯托其間,黑色豎線間寫著12條“做博雅學子”的要求:對自己的形象負責;不給別人添麻煩;發現別人的好;體諒別人;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制造驚喜;要么認真傾聽要么大方表達;不隨意;有條理地做事;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對所有人都有禮貌;自己的過錯自己承擔;愛上圖書館和運動場。形式與內容散發著一種和諧的美。
書箋右下角是一棵小樹的簡筆畫,枝枝丫丫上一個個鮮紅的指印宛如桃花朵朵,浪漫唯美。更重要的是,指印代表著承諾,象征著契約精神。
這樣的“班規”每一條實實在在不籠統、不冷冰冰。但是,鄭英說這只是第一步,接下去她將朝著“沒有制度的有序”這一終極目標前進。
班級樂章
教室走廊外墻是匠心獨運的“班級樂章”,這條長600厘米、高90厘米的“樂章”分人物、作品、學科、趣聞、時事、活動等六個篇章,每周一換,既是知識的超市,更是班級成員的展示區。這一方小天地,因為融入了濃濃的人文關懷而大大升值。每每更新內容都會聚集大量人氣。尤其是人物篇,所有科任教師、學生甚至家長都會成為主角。在這里,孩子為了獲得更多好評而努力展示自己。他們認真描述別人,也被別人認真描述。
規則是束縛也是保護。在鄭英的班上,有些規則是剛性的,比如到校時間。有些學生總是遲到,鄭英不說教,而是告訴方法:“鬧鐘定在6:20,一叫就起來,不給自己留余地。7:10要交完作業坐到位置上,算按時到校。規則鮮明,不留灰色地帶,不給爭議留余地。”集體需要規范,“沒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
對班級日常工作,鄭英會及時發現問題,隨時引領,比如早上搞衛生,學生進行得很慢很慢,鄭英拿起一塊抹布邊說邊示范:“看我哦,抹布對折再對折,滴幾滴水,正面濕布擦一次,反面干布再擦一次,18秒擦干凈一扇窗戶,兩分鐘搞定教室內全部窗戶。”鄭英做事利落、追求效率,對學生也是這樣引導,并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好處
- 標簽:免費占卜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