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吳非:能不能不要去騷擾學校?學校能不能不自我折騰?
【吳非專欄】
能不能不要去騷擾學校?
學校能不能不自我折騰?
原創(chuàng)作者|吳非(原名王棟生,筆名吳非,南京人,著名雜文作家,江蘇省特級教師,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名教師。)
一名教師,即使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保持獨立思考,對現(xiàn)狀有清醒的認識,就有可能在整個教育中起作用。
面對流行風潮,學校和教師只要敢于放棄,就有可能保持學校和課堂的安靜。教師有能力,管理者有務實的決心,既敢于抵制“政績觀”折騰,也不縱容民粹思潮干預教育改革,改變教育狀態(tài),不是沒有可能。
有老師問,我在《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中為什么反復強調“常識”?很簡單,我是教師,背離教學常識,就誤人子弟。我說過,我天分不高,遵守常識讓我的教學少犯了錯誤,僅此而已。教育界的浮躁之風經(jīng)久不息,反常識甚囂塵上,幾成氣候;強調守本分,或許能讓那些恪守常識的老師安心教學。
一所安靜的學校,一間安靜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靜的教師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學生,是我對教育的期待。
缺乏智慧的基礎教育等于沒有教育
人接受教育養(yǎng)成良好習慣,學會學習,成為有智慧的人;如果基礎教育的任務僅僅是教會學生對付考試以升入高一級學校,那就無所謂“基礎”,真正的教育也就沒有發(fā)生。
學生成了考試機器,沒有問題意識,缺乏批判思維,不關心社會,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這種“教育”,即使有社會風氣支撐,教育者也不能認同。
基礎教育如果缺乏理想與智慧,等于沒有教育;更危險的是教育違反常識,背離常識的教育是“反教育”。 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反常的“教育”變得堂而皇之。
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簡約的教育內容被繁復的形式所替代,師生疲于奔命,教育沒有讓人變聰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們無視愚蠢教育的危險性,而熱衷不切實際的鼓噪。
基礎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學校教育不宜提倡“競爭”,學校管理不宜過多強調“特色”“成功”等等,這些,本是常識,然而,瓦釜雷鳴,終于念出一套歪經(jīng)。
浮躁之風讓教學失常
教育關涉人的未來,任重道遠,不能因為有困難就可以背離基本常識。基礎教育一直遭遇各種困境,但解決問題的阻力變得越來越大。此中原因,固然在于社會開放后人們能公開主張爭取個人利益,另一面,也和社會不良風氣有關。浮躁和急功近利糾纏在一起,釀成校園的浮躁之風。
在一些學校,看到的,經(jīng)不起想,聽到的,經(jīng)不起問。比如,一些學校宣傳推行“高效課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著可以少上些課了,然而教室課表上主要學科的課時,竟然大大超過部頒標準,簡直自打耳光。
又有學校大張旗鼓地組織學生“夜間步行活動”,請來媒體大事報道,轟動一時;但讓老師們不能理解的是:校長悄悄下令把每周體育課減去了一節(jié)。
關于校園閱讀,我很疑惑,為什么需要特定的一天進行“閱讀推廣”? 學校本就是讀書場所,學生應當每天讀書,每天閱讀。而不是做做樣子后繼續(xù)做試題卷子。
學校如此熱衷作秀,就不能不上升到職業(yè)廉恥高度加以評判了。一所學校,能把無教育價值、甚至反常識的事在形式過程上做到極致,以如此的堅毅去從事低智商活動,這種示范,對中小學生思維的傷害很可能是終生的。
因為浮躁,往往無視常識也不講邏輯。多次看到這樣的“經(jīng)驗介紹”:某個學生“月考名次落后,年級組和班主任及時與家長溝通”,
- 標簽:斗羅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