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家長太難了!不想被作業逼瘋,到底應該怎么辦?
近日,一位家長“幫老師批改作業退出家長群”引發網絡熱議。其實,不僅批改作業能逼瘋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更是讓家長崩潰上火,逼得家長們都變成了段子手: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我過去是個啞巴,給孩子輔導作業半年,我會說話了!”
“我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我曾因為跟他一起做家庭作業而氣得哇哇大哭。你沒聽錯,是我哇哇大哭!
“每天晚上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像個精神病一樣。我也打過孩子,但事后就后悔,感覺自己被孩子氣得要少活幾年!
“我是個多么好脾氣的人,但是面對孩子的作業,就分分鐘惡魔附體了,我要做好乳腺增生、腦淤血、心梗的準備,要不然先買份巨額意外保險吧……”
我相信,有過這樣心情或者遭遇的父母不在少數。但是2018年以全A*的成績拿到劍橋大學經濟學offer的周宸立同學的媽媽劉紅燕女士,卻從未因為孩子寫作業的問題著急上火過,作為兩個男孩的母親、2005年職業女性精英大賽冠軍,讓我們來看看她有哪些獨門秘訣與大家分享。
01
我從不讓孩子一回家就寫作業
不少父母生怕孩子在完成作業上出現拖延癥,因此恨不得孩子一踏進家門就重新打開收拾好的書包,一絲不茍地拿出作業來完成。在我看來,這樣的父母頗為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試想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一周5 天甚至7 天里,每天從早晨7 點半到晚上10 點甚至更多的時間都在學習,此外,假期還有各種補習、比賽和其他活動等,他們的學習強度不比成年人的工作強度低,可是我們的學習熱情、能力和效果卻比孩子差很多。
若我在勞累一天回到家后,我老公不是關切地問我“今天怎么樣”“要不要喝點水休息一會兒”,而是讓我先去做飯、做家務,我肯定會火冒三丈。同理,當我們的孩子從學校回到家,也不應立即讓他(她)寫作業。我們可以先表示對孩子在校日常的關心,和他們聊聊學習一天的感受,讓他們吃點兒水果或小玩一會兒,這樣能有效平復他們的逆反心理,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自然會合理安排時間,獨立完成作業。
02
巧用獎勵機制,減少正面敦促
大兒子周宸立曾這樣總結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
我小學時只要每天在放學前完成數學作業就能得到兩倍的積分,為了得到這兩倍積分,我每天都爭取在放學前把作業寫完,很少在回家以后寫數學作業。漸漸地,我養成了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再去休息的好習慣。這個習慣至今一直跟隨著我,就算在繁忙的初中,我也從來不拖欠作業。
高中需要申請大學時,這樣的習慣就顯得越發重要。我長大后發現所謂“手上的事情”不只是完成作業這么簡單,很多時候要面試、筆試,還要寫文書,而正是這種從小養成的習慣讓我能合理分配時間,按時完成每件事情。
回憶起小學時光,我已經不記得學過什么知識了,但我總能從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找到自己在小學時的影子。我很慶幸自己在起跑時擁有一條筆直的跑道,在后來的學習中少走了很多彎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
- 標簽:豬豬影視網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