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人學思考
【孫福勝專欄】
小學生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人學思考
原創作者|孫福勝 楊立雄
摘 要: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從人學視角來看,推進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要研究和理解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小學生的“主體特質”,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從“教材課堂校園”“家教家風家務”“政策理論實踐”和“學習行動反思”等方面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著力養成小學生的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和增強資源環境保護意識。
關鍵詞:小學生; 垃圾分類教育; 人學;
文章來源:教學與管理. 2020,(02)
作者簡介:孫福勝,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楊立雄,云南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校長
當前,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成為了社會各界的“熱題”。如何開展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也引起了廣泛的基礎工作,要從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出發。首先,小學生的求知欲較強。生活垃圾對成年人來說關注。在學習借鑒國內有關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人學為視角,提出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要著重研究和理解小學生的“主體特質”,遵循小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從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等方面精準發力,著力養成小學生的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和增強資源環境保護意識。
一、理解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主體特質
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研究和理解小學生的“主體特質”,要遵循小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若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抓住教育的主體。
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主體是小學生。開展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要把握好教育主體的發展時故事,輔導孩子學業,使孩子充分感受到陪伴的情感和學習的樂趣,逐漸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對于社會而言,要為小學生提供學習成長資源,如文化宮、博物館,“教育還必須把握各種能力發展的‘最佳期’”[1]。“從小學生抓起”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作,要從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出發。首先,小學生的求知欲較強。生活垃圾對成年人來說也許是最尋常的事物了,而對小學生來說可能意味著有新的秘密,需要他們發揮想象力去探索和揭開生活垃圾的“神秘面紗”。這正是小學生探求奧秘、追求真理的絕好機會。其次,小學生的可塑性較強。在強烈的求知欲的刺激下,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師、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善誘利導。求知欲正是挖掘和發揮其潛能的助推器。對于教師而言,要給予小學生學習方向的科學引導、學習方法的正確傳授以及學習動力的合理供給,助推小學生的信念、能力和人格的培養。對于家長而言,要在家里陪伴孩子閱讀,給孩子講故事,輔導孩子學業,使孩子充分感受到陪伴的情感和學習的樂趣,逐漸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對于社會而言,要為小學生提供學習成長資源,如文化宮、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資源,加深小學生對社會的了解,為其走向社會做準備。
因此,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需要堅持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為小學生的資源環境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的逐漸確立發揮奠基性作用。
二、把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基本理念
理念對實踐發揮著指導作用,只有確立了理念,才能更好地實踐。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弄清楚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基本理念,就需要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提出背景和基本意義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提出背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概括理解:一方面,從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來看,人來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又改造自然界,以此來不斷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人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因人的存在而多彩。另一方面,從人與自然界的互動來看,人對自然界的索取遠遠超過了人對自然界的給予,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同,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促使人類深刻反思自身的行為,重新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促使自然界的面貌得以修復,重續詩情畫意,再現青山綠水;三是促使生活垃圾的合理產生和利用,讓生活垃圾為人類造福。
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也就在價值觀上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綠色理念、和諧理念和發展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遵循了小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大力宣傳,在小學生心中扎下根、發出芽。這樣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及早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意識,而且有助于小學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傳播者和行動者。
三、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路徑
在理解和把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主體和理念的基礎上,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核心理念,從學校主導、家庭輔助和社會支持、學生主動四個方面精準發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培養小學生生活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增強小學生的資源生態環保意識。
圖1“四位一體”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框架圖
1.學校主導:“教材課堂校園”一體化
學校是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和優勢,在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體現出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內涵,彰顯其重要價值。其一,“教材與校情相契”,邀請有關專家進行科學論證,組織學校骨干教師編寫適合本學校學生需要的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校本教材。其二,“課程與課堂相通”,在貫徹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開發研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設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課程,將生活垃圾分類應知應會知識納入學科考試。教師可以發揮案例教學的引導作用,精選生活垃圾分類典型案例,在課堂上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和主題研討等方式,引導小學生對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認識。其三,“文化與育人相融”,校園文化建設要借助電子屏、黑板報、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創編垃圾分類的歌曲、漫畫、微視頻等作品,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工作,讓小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與自身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此外,還應加強對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教師的培訓,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教研訓一體化活動,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教師隊伍。
2. 家庭輔助:“家教家風家務”一體化
家庭是小學生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最親切的課堂。家長要主動帶領孩子學習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并在具體行動中體驗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趣味。其一,“家教浸潤”,家長要身體力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與孩子一起研究“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濕垃圾”,并一起把干垃圾和濕垃圾分開,家長要為孩子做示范、立榜樣。其二,“家風熏陶”,家長要帶頭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采取“家庭光盤行動”,“不剩飯、不剩菜、不剩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糧食”,讓孩子養成節約資源的意識。其三,“家務滋養”,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務值日表,安排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有利于從小就培養小學生吃苦耐勞、勤儉樸素、樂觀向上的優良品格。通過實施家教、樹立家風和參與家務,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在家庭全體成員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大小相繼、代代相傳。
3. 社會支持:“政策理論實踐”一體化
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離不開社會各方的支持。社會各方的支持對小學生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和成長成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政策支持”,制定小學生參加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相關政策,維護小學生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和教育的權益,防范個別人或組織侵害小學生的合法權益,為小學生參加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救助。其二,“學術引領”,發揮學術組織的科研優勢,重點研發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資源,研制生活垃圾分類的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與類型的資源,為小學生提供富有思想性和啟迪性的學術成果。其三,“活動體驗”,為小學生提供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機會,主動創設小學生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環節和內容,調動小學生的興趣,激發小學生的思考力,為小學生提供了解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渠道。
4. 學生主動:“學習行動反思”一體化
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主體是小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歸根到底都要聚焦于小學生,助推他們生活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養成,增強他們的資源生態環保意識。其一,“夯實知識基礎”,小學生要努力學習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聆聽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的案例課程和主題報告,了解國家關于生活垃圾分類的政策法規,學會正確分辨“干垃圾、濕垃圾”的基本方法,掌握與同學之間、教師之間共同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的基本技能。其二,“融入實踐活動”,小學生要積極參加生活垃圾分類活動,首先做到不亂扔果皮紙屑等垃圾,主動參加班級衛生活動,參加學校衛生大掃除和家務勞動,不斷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努力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量。其三,“強化行為反思”,小學生要不斷反思自身環保行為,學會自省改過,自覺做生活垃圾分類的“主人翁”。此外,學校、家長和社會要一起為小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生活垃圾分類出謀劃策,可通過跨校際、跨學科、跨區域和跨文化等途徑,互訪互學互鑒,找到生活垃圾分類的“最大公約數”,繪就生活垃圾分類的“最大同心圓”,進一步拓展小學生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認識和理解,并鼓勵和支持小學生堅持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
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長智慧、長身體的時期,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要為他們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礎”“終身學習的基礎”“走向社會的基礎”[2]的三個基礎。小學生未來發展離不開早期所具有的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意識,尤其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因為“習慣影響著人的發展,未成年期培養良好的反應傾向、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效益,遠遠高于后來的改變習慣”[3]。因此,要及早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幫助小學生養成生活垃圾分類良好習慣、增強自然資源節約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顧明遠.基礎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礎[N].人民政協報,2013-07-03(C02).
[3]陶西平.回歸基礎教育的“本位價值”[J].中小學管理,2012(05).
延伸閱讀:
人學視域中的干部教育培訓話語探論
孫福勝:疫情防控下的“停課不停學”有理有據
孫福勝:構建新時代“培訓學”芻議
孫福勝:以共建協作機制助推教育系統干部培訓高質量發展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人學思考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
- 標簽:鐵路局客戶服務中心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