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
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通知》強調,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班主任溝通熱線等途徑,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通知》指出,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各校要做好家校溝通,家長應切實履行教育職責,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工作指導,及時解決學校手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日常監督,確保有關要求全面落實到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生
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基廳函〔202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學生使用手機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現就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有限帶入校園。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二、細化管理措施。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系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三、加強教育引導。學校要通過國旗下講話、班團隊會、心理輔導、校規校紀等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
四、做好家校溝通。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的有關要求告知學生家長,講清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家長應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五、強化督導檢查。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細化手機管理規定,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及時解決學校手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督導部門要將學校手機管理情況納入日常監督范圍,確保有關要求全面落實到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部辦公廳
2021年1月15日
專家觀點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要
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
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是信息化時代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最近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為廣大中小學校科學有效加強學生手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指導。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一般來說,不建議小學生帶手機上學,必要時的家長聯系、緊急情況下的報警功能,一般的電話手表就可以實現。初中、高中可以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不提倡帶功能過多、昂貴的手機,且要加強統一管理。讓學生帶手機并不意味著對手機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學校要明確規定什么時間可以用手機,什么時間不能用,還應讓學生懂得手機的使用場合。學校應該將手機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確告知每位教師、每個學生,然后由教師監督、學生互相監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把手機使用管理當成對學生開展教育的契機,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們希望學生能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舉止行為,自覺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及時調整不符合既定目的和規定的愿望、動機、行為和情緒。針對手機使用,在不該用的時候要管住自己,該用的時候要正確使用。同時,要讓學生樹立長時間看電子屏幕會危害健康,尤其是影響視力的意識,時時處處提醒自己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做到非必須不使用。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那些平時注重培養自制力的學生,其自我管理的能力較強,能夠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把在家里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合理規劃利用自己的時間,不沉溺于手機游戲。
其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學生使用手機,學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規則,不能放任自流。制定手機使用管理規則不能只由教師或是家長說了算,要全班師生或全家人一起討論,并形成公約。制定規則本身也是一個教育過程。學生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就愿意去遵守,同時還學會了在社會管理當中通過協商取得一致意見的方法。班級制定的公約要跟家長達成共識,讓學生在家使用手機的要求跟在學校盡量保持一致,提高家校協同配合的教育效果。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里,規則一經制定,就要嚴格遵守執行,并通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幫助學生養成規則意識,自覺遵守規則,并形成依照規則行事的良好習慣。良好習慣要從小做起,持之以恒,在發現學生有手機成癮的苗頭時,學校和家長要加強管理,及時矯正。
其三,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信息化時代,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成為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世界的主要渠道和工具。因為它使用便利、信息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廣,還能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知識。學生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未來公民,如果沒有學會正確使用手機,將來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甚至妨礙自身發展。在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時,要教育引導學生提高對網絡虛假信息、網絡欺詐的辨別能力,提高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交友的警惕性,分清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對網上各種言論要有正確認識的能力。學會正確使用手機,對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有幫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四,讓學生懂得網絡禮儀。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文明地使用手機,做有禮貌、有修養的人。同時,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規范的語言和標點符號,如何用表情傳遞情緒、體現語氣和態度,這樣學生進入社會后,在使用短信、微信等社交軟件時就會懂得基本的文明禮儀。只有每個人都尊重基本的網絡禮儀,才能讓網絡空間變得清朗。手機是當下導致學生與家長和教師產生矛盾的重要因素,甚至會成為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緊張的重要“燃”點。在手機使用管理方面,一定要有制度、有規則,并嚴格執行。但是我們面對的畢竟是未成年人,難以杜絕一些違反手機使用管理規則的行為。對此,學校和教師要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和包容度,講究批評教育藝術,不能簡單粗暴地制訂和選擇懲罰措施,比如砸、摔學生手機等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很可能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可以采取比較柔和的措施,比如積分制,即積夠一定的正向分數就可以獲得獎勵,或者積夠一定的反向分數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但要注意相關處罰不能傷害學生的身體和自尊。
在十余年前,手機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未來,我們很難預測孩子的人生會出現哪些更新的工具、更新的事物。現在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那么將來學生走上社會,才有可能在面對更新的事物時做到正確駕馭、合理使用。 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也是當下教育的一部分。學生手機使用管理折射出學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須堅持“管”與“教”結合,化危為機。
來源 | 教育部官網、中國教育報、京城教育圈
一零一中學校長陸云泉:
手機,拿得起 放得下 管得住 用得好
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青少年在盡情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安全風險,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網絡色情等問題頻發。因此,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解決好手機管理問題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為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更加科學的導向、更為多樣的資源、更加靈活的方式。將手機和作業、睡眠、讀物、體質并列,并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相關聯,可謂見微知著、意義深遠。
建設綠色網絡,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注重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家庭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在手機管理中的責任和措施。
有限帶入。智能手機不僅僅是通信工具,上網、游戲、社交等功能樣樣俱全,青少年的自控能力還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容易沉迷其中,浪費時間,影響學習,損害視力,破壞專注力,甚至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媒體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4%的受訪者支持幼兒園和中小學禁手機,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83.5%的人是幼兒園或中小學學生家長。
結合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校園手機管理的重點應當在“校園之內,課堂之外”。《通知》指出,學生原則上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明確要求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禁止將手機等電子設備帶入校園,也是各國基礎教育的普遍共識和做法。2018年7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禁令,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英、美、德等國家也以剛性校規限制學生校園使用手機。
加強引導。當大量中小學生普遍、頻繁地使用手機,手機也就成為育人工作的一塊重要陣地。《通知》指出,要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不要為手機所役,要做手機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文明使用網絡的素養,筑牢思想的防火墻。
人文關懷。針對學生與家長的通話需求,《通知》也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學校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系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
家長職責。家庭是人發育、成長、生存的首要基地,家長應當言傳身教,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標簽:高胡主要流傳于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