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白名單”廢止 寡頭市場格局要被打破?
實施了4年之久的動力電池“白名單”,在今年6月被工信部宣布廢止。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離市場化競爭又近一步。
動力電池“白名單”曾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保護傘”。2015年,工信部制定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目錄被稱為動力電池“白名單”,其中規定新能源汽車搭載的動力電池如果沒有進入目錄,那么該新能源汽車就無法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目錄》,進而無法獲得補貼,所以動力電池企業進入“白名單”成為新能源汽車獲取補貼的前提條件。
從2015年5月實施到2019年6月廢止,在“白名單”保護的這4年時間里,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本土企業的電池裝機量迅速發展,市場占有率已經突破60%。
隨著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廢止,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進入尾聲,此前在動力電池領域形成的“寡頭”市場格局即將被打破。眼下,如何自建城墻,與國外優秀的動力電池品牌貼身肉搏,已成為國內動力電池品牌面臨的新課題。
“寡頭”格局或將被打破
之前,在工信部先后發布的四批動力電池“白名單”中,共有57家企業入圍,涵蓋寧德時代、沃特瑪、天津力神、國軒高科等多家本土動力電池企業,三星、LG等國外動力電池品牌不在“白名單”中。
在此背景下,國內動力電池品牌抓住時機飛速發展。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本土動力電池企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56.89GWh,同比增長56%。這一數字是日本的2.4倍、韓國的3.6倍。
然而,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狀況并不均衡,“寡頭”效應越來越明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頭部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占到了市場的66.86%,而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達到了26.06GWh,占市場總額的86.83%,其余幾十家動力電池企業只占據了很少的市場份額。
“雖然‘白名單’促進了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但是由于缺乏外部競爭,造成了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車企能夠選擇的動力電池企業越來越少。”一位新能源汽車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6月,工信部發文宣布,自今年6月21日起,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2號),四批符合規范條件企業目錄同時廢止。
動力電池“白名單”取消后,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直面國外動力電池品牌的競爭,整個動力電池市場也將進入充分競爭時代,“寡頭”格局或將被打破。目前,已經有動力電池企業看到機會,選擇在這個時機入局,長城控股旗下的蜂巢能源便是其中一家。
“動力電池‘白名單’取消后,動力電池企業將開始充分競爭。”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紅新稱。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在朋友圈發文稱:“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取消對造車新企業來說,意味著可以有更多技術路線選擇。”
本土電池商忙建“朋友圈”
隨著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取消,國外的動力電池巨頭已開始準備伺機而動。
一位韓系動力電池企業的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取消“白名單”這一消息,對于韓系動力電池企業是利好,未來一年將是韓系動力電池企業在中國市場打響“反擊戰”的一年。
“白名單”取消后,很快就有車企選擇與國外動力電池企業展開合作。6月12日,吉利汽車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將與LG化學成立合營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電動汽車電池。同一天,恒大集團也宣布將與SK集團強強聯手,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
在此趨勢下,頭部企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也坐不住了。對于日韓競爭對手的進入,寧德時代7月18日回應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產品在技術上、質量上和國外的供應商處于同一陣營,公司將通過產品性能差異化競爭來滿足客戶需求。
據了解,眼下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本土動力電池企業正加緊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今年7月5日,比亞迪與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合資公司;緊接著,7月17日,豐田宣布與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建立合作。
據記者粗略統計,目前進入寧德時代“朋友圈”的國內外車企已接近30家。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與車企的合作不只局限于供應商關系,同時還通過與車企合資建廠、股權投資的形式完成深度捆綁。
“我們正在與全球有合作潛力的主機廠接觸,以推廣我們的動力電池。”據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比亞迪已經獲得一些客戶的訂單,會在合適時間正式公布。
有分析指出,外部競爭引進來再加上行業補貼退坡,雖然像寧德時代、比亞迪這樣的頭部企業可以通過“合縱連橫”來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但是許多排名靠后且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型動力電池企業卻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