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也要給身體“除濕”
人物簡介
李萬榮,東城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現任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會員,北京中醫疑難病研究會主任委員。從事皮膚科診療、科研工作47年,擅長治療濕疹、帶狀皰疹、復發性口腔潰瘍、扁平苔蘚、白塞氏綜合征、銀屑病、蕁麻疹、白癜風等疑難疾病。
仲夏時分,北京城就像浸泡在水蒸氣中,空氣中滿滿的都是濕氣。其實,不僅大自然中充盈著濕氣,人體中也一樣有“濕”。濕是人體六氣之一,如果濕在適度的范圍內,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超出適度的范圍,就變成了“濕邪”,成為致病因素之一。
李萬榮說,濕屬陰氣,其性黏著,“如油入面”。中醫常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人體的濕氣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外因。潮濕、陰雨、淋水、工作場合濕氣大等,都有可能增加人體的“濕度”。另外一個是內因,也就是身體內部產生的濕氣,“這主要與脾虛有關。”李萬榮解釋說,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脾將水谷精微輸送到身體各處,也運化水濕。如果脾虛,就不能將多余的水分運化出去,出現滯留,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病患。
身體濕邪過重,常見的癥狀有頭暈昏沉,“頭重如裹”。如果濕邪停留在關節,就會造成關節酸痛腫脹,伸屈不利;如果全身濕氣比較重,就會出現全身乏力、胸腹悶脹、口臭口苦、不欲飲食、大便黏膩等癥狀。更嚴重的還會出現皮膚疾病,全身瘙癢,皮膚皰疹、糜爛、濕瘡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濕疹。
濕疹分為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兩種。急性濕疹往往在兒童中比較常見,一些濕熱比較重的成年人也有可能出現急性濕疹。“急性濕疹起病急,患者往往伴有低燒,皮疹會有滲液,奇癢無比。”慢性濕疹多是由急性濕疹轉化而來,由于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正確,導致急性濕疹長時間不愈,發展成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病程長,患者不僅皮膚特別癢,還有可能出現皮膚苔蘚化,皮膚變厚,甚至出現淀粉樣病變。”
體內除濕及治療濕疹,最主要的就是要健脾除濕,“讓脾強健起來,可以增強排濕功能。”常用的健脾中藥包括黨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等。健脾的同時還要增強排濕的功能,藿香、佩蘭、香薷、砂仁、豆蔻等屬于芳香化濕類中藥,辛溫、香燥、化濕降濁,夏天雨季最適合用這類藥物;還可以通過淡滲祛濕的方法來除濕,這種方法常用的中藥有木通、車前子、車前草等。人體如果長期濕氣過重同時伴有血瘀,治療時還要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有些人濕氣過剩時間比較長,體質下降,伴有氣虛血虛,此時在治療上還要結合補氣、養血。“只有綜合治療,才能排除體內多余的濕氣。”
本報記者 賈曉宏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