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體檢”把脈“城市病”
對癥下藥:對應查找到的9個突出問題,形成58項城市治理主要任務
王泓之 本報記者 雷倢
像人一樣,治理城市也需要體檢。為全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住建部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了包括成都在內的11個城市開展城市體檢試點工作。12月3日,成都召開城市體檢問題整治行動會議。
記者從此次會上獲悉,今年4-10月,成都已完成自檢與第三方檢測。接下來,成都將根據“城市病”診斷結論,通過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庫,逐一進行治理。
“城市體檢”查些啥?從八個方面為城市“把脈”
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作為此次城市體檢的第三方機構。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員林澎教授告訴記者:“城市體檢就是對城市進行系統性、精細化、智能化的管理監測評估,科學揭示城市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在城市空間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體檢報告也能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政策制定、財政投入提供技術支撐。”
此次城市體檢主要包括生態宜居、城市特色、交通便捷、生活舒適、多元包容、安全韌性、城市活力等八個方面的內容。
林澎介紹,為了統一數據,選取了城市、城市中心區和中心區建成區三個空間維度。城市中心區采用抽樣方式,選取每個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個行政轄區作為樣本,成都選取的是青羊區。
城市第三方體檢的數據來源則以政府公開數據為基礎,重點結合了城市遙感數據+人工智能分析,輔助以社會大數據、社會感知數據、抽樣調查數據。
“成都體檢”結果如何?生態宜居、城市特色是短板
《成都市第三方體檢報告》顯示,成都整體城市發展質量“較好”,但生態宜居和城市特色這兩大指標在11個試點城市中處于中下游。其中成都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4%,水環境質量優于五類指標為62%,城市生態環境是當前城市發展的主要短板。
城市特色為什么是成都的短板?林澎說:“本次體檢,我們選取了1933年成都市歷史地圖,測算中心區原有歷史街區面積為16.45平方公里,通過衛星遙感圖片對比分析,目前城市中心區留存歷史街區面積僅為0.7平方公里,且成高度分散斑塊,城市傳統街區留存指標僅為4.38%,在11個體檢城市中心處于下游。”
而在交通便捷、生活舒適、多元包容3個方面,成都表現“良好”,但也存在挑戰。在交通便捷方面,成都存在通勤時間較長、城市中心區路網密度不足、城市公交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生活舒適方面,成都還需在完整社區建設、降低房價租金上下功夫。多元包容方面,成都存在外來人口公共服務覆蓋不足、城市物價較高等問題。
“體檢”之后如何“對癥下藥”?9個突出問題形成58項治理任務
除了診病,此次城市體檢工作也為成都開出了“藥方”。為此,成都市住建局擬出臺成都市城市體檢問題整治行動計劃(2020年),對應成都市查找到的9個突出問題,形成58項城市治理主要任務,涵蓋了生態宜居、城市特色、交通便捷、生活舒適四個方面。
記者注意到,每個項目都是在“對癥下藥”——
如在生態宜居方面,將著重改善空氣質量、提升水環境質量、推進垃圾分類、加強噪聲防治工作、緩解熱島效應、增加城市綠地。在城市特色方面,成都將著重提升城市吸引力,打造城市有機更新“成都范例”,推進“一路一江”城市風貌提升和功能改造,推動歷史建筑保護、綠道和商圈建設。同時,優化城市交通,發展軌道交通、推進道路加密成網,完善公共交通,構建“軌道+公交+慢行”城市綠色交通體系。
林澎建議,成都應把城市體檢上升為城市治理的長效機制,加強城市體檢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將城市體檢與下一步城市有機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有機結合,加強城市體檢中的公眾參與體制。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