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和媒體代表建言中日韓文化合:作互學互鑒 為世界文明貢獻亞洲智慧
本報記者 吳曉鈴 鄧翔灃
12月15日上午,2019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在成都舉行。在這個以“邁向新時代的中日韓文化合作”為主題的會上,三國媒體代表及文化界嘉賓共同對話并發表主旨演講,共話如何讓中日韓三國文化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基礎深厚 中日韓文化交往始終活躍
中日韓比鄰而居,交往源遠流長。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說,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中日韓三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底蘊和價值觀基礎,是“文化共同體”,推動三國文化合作,具有強烈的時代內涵,具有深厚的人氣基礎。
這種活躍的文化交流,源自中日韓在古代就建立起的特殊密切的文化關系。人民日報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座教授王小甫認為,中日韓有著共同的漢字文化系統,“相較其他地域,我們有開展人文交流和文化合作無可比擬的條件和優勢”。他表示,儒家思想已成了當下三國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對于世界國際關系、區域合作和民心相通,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與對話會的日韓文化學者,也紛紛講述了這種文化交流對自己的影響。韓國每經傳媒集團代表理事、總裁孫顯德表示,他在高中時就曾讀過杜甫的詩作《蜀相》。供職于天津大學的日本學者青木信夫,也表示自己學生時代就喜歡讀《三國志》。
中日韓三國文化的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感嘆,當年日本電視劇《姿三四郎》《阿信》引入中國時萬人空巷,“中國最普通的民眾通過電影了解了日本和韓國”。日本時事通訊社副總編輯西村哲也則表示,日韓政治關系近年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即使如此,在東京舉行的韓國偶像演唱會,每次還是座無虛席。
全面推進 促進新時代東亞文明和諧構建
當下,中日韓如何把握歷史機遇,推動三國文化合作邁向新時代?與會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韓國東國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黃臺淵認為,孔子哲學是中日韓三國文化的驕傲和共存共榮的共同資產。應讓當今中日韓的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恢復對儒家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王小甫認為,三國可以返本開新,廣泛開展合作,使儒家思想等在新時代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時互學互鑒,促進新時代東亞文明和諧構建,向世界文明進步貢獻亞洲智慧和力量。
在任仲倫看來,這種合作可以是三國電影人的合作,“中日韓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票房上,還體現在獨特的思想、文化、意識內涵上。它們是我們區別于西方電影的重要力量”。駐華韓國文化院院長韓在爀則建議更多地開展青少年間在文化、藝術、體育、人文等領域更廣泛的交流。
記者了解到,在文化領域,中日韓間的交流合作一直在進行。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介紹,通過不斷與國際組織的溝通交流,國際博物館協會等都把全球唯一的培訓機構設在了中國。
同時,中國的展覽也不斷走向世界。去年,故宮的文化創意展就到了日本。在單霽翔看來,這樣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意義非常重大。青木信夫已在中國從事了15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甘肅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的本體部分,就由他擔綱。因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教育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他被授予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