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觀鳥會:推崇志愿服務 守護生態環境
冬天來臨,鳥兒們開始遷徙越冬,成都觀鳥會的隊員們也忙碌起來,在錦江沿線、興隆湖畔追隨鳥兒的蹤跡。2005年,成都觀鳥會正式成立,持續舉行自然知識普及講座、觀鳥及自然教育培訓、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一系列活動。44歲的沈尤是協會的發起人,從一名觀鳥愛好者到生態環境保護者,他和隊員們動員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自然、學習自然、保護自然。成都觀鳥會開展的活動推崇志愿服務的價值與理念,動員公眾參與,在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做出努力的同時,也為志愿服務和志愿文化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做好觀測
為生態保護建言獻策
沈尤和鳥類結緣是一場美麗的偶遇,一次他在網站上看到了觀鳥的專區,突然發現觀鳥是一件有趣的事。周末,帶著剛剛建立起的好奇和興奮,他和朋友走向戶外,尋找野生鳥類,望遠鏡拿起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
2005年,沈尤成立了成都觀鳥會,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協會的活動也從單一的觀鳥、拍鳥發展得更加多元、更加豐富。“明年一月,我們要參與全市生物多樣性檢測試點,這項工作將以鳥類觀測作為切入,我們協會大概會有上百人參加。”沈尤告訴記者,他們會選擇一些點位、線路進行觀測,收集不同海拔、不同環境的鳥類棲息活動數據,將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形成報告,從而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提供參考。
這些年,沈尤和志愿者們在觀鳥中為生態保護建言獻策,先后實施了成都平原重要濕地調查、成都地區鳥類多樣性調查活動、多輪全國陸生動物資源調查、四川越冬水鳥調查、G213若爾蓋濕地段野生動物公路傷害調查研究活動等活動,以獲得掌握生物多樣性資源狀況及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的相關資料和數據。其中,在G213國道若爾蓋境內,沈尤和志愿者們開展了時間長達兩年的研究。在他們的建議下,當地政府在公路上增加了減速帶、電子眼,降低公路上車輛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培養青少年對自然的興趣
項目影響近40萬人
從保護行動到政策建議……無論項目執行人員,還是項目主要對象的中小學學生、教師和家長,每個人不僅僅是參與者,還是受益者,也是服務者。到2018年底,成都中心城區及周邊區域共有100余所中小學19萬師生直接參與到項目中來,項目影響人群近40萬人。
通過項目,成都觀鳥會組建了37個學生觀鳥興趣小組、親子觀鳥小組和21個自然講解員小組,并培養出41名經認證的青少年自然講解員,許多人依然活躍在志愿服務的一線,共有超過1000人次的志愿者提供自然講解服務。在多年自然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編寫了《成都市中小學可持續教育項目匯編》與《自然講解員手冊》,并在國內從事自然教育的部門和機構進行廣泛交流。
自2006年起,成都觀鳥會陸續與省市多部門與機構合作,在成都發起并實施了公益性的“成都市中小學可持續教育項目”,通過鳥類引領青少年與自然建立連接,學習自然,融入自然,獲得快樂,陶冶情操,并形成了校內與校外、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2008年開展了“青少年自然講解員培訓”,側重青少年對自然深層興趣的培養、自然觀察能力與自然講解能力的提高。
從志愿者培訓到師資隊伍建設,從活動設計到課程開發,從常規活動到專題合作,從課堂講座到戶外游戲,
擴大宣傳
引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為了讓更多的人從看鳥、愛鳥到護鳥,沈尤不斷嘗試著擴大宣傳。他們舉辦了“成都自然體驗50+”的培訓活動,針對中小學老師宣傳愛鳥護鳥,培養了超過50名具備本土化自然講解能力的師資力量,推動了成都地區自然教育事業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自然講解服務,影響更多人關注城市生態。
成都觀鳥會自成立以來,共有超過百萬人次參與到活動之中。沈尤團隊讓參與者建立起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連接,并在此過程中形成生態環境價值觀念、發展生態文化內涵,成為生態環境的愛護者與守護者。讓沈尤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參與活動的學生、各行各業的愛好者,在活動結束后也仍然活躍在環保領域,成為專職的或者兼職的生態環境保護者。
近3年來,成都觀鳥會聯合成都、德陽、眉山、綿陽、雅安、自貢、樂山等地的觀鳥組織與觀鳥愛好者發起以普通愛好者為主力的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活動。累計發動了500多人自愿參加此項活動,形成同步調查數據,為成都平原地區濕地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提供重要數據和依據。2018年,成都觀鳥會獲評成都市十佳志愿服務組織。
本報記者 李旻 王熙維 胡大田 呂甲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