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完備 有一種幸福叫"在成都就業"
日前,“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出爐,成都連續11年蟬聯榜首,同時還首次獲得了“幸福就業強市”單項獎。緊接著,“情系家鄉·蓉創未來”宣傳推介會走進上海,這既是一個政策宣講會,也是一個返鄉創業的動員會,鼓勵和引領廣大川籍在滬農民工返回家鄉干事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連著千家萬戶。完備的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廣闊的發展成長空間,造就出有一種幸福叫“在成都就業”。
政策好
為勞動者鋪平就業道路
簡陽市飛龍鄉協議村的李蔣德,常年在上海和深圳等地打拼,父母的年歲日漸增長,他有了回鄉創業的打算。
徘徊不定之際,李蔣德了解到成都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說干就干,李蔣德回鄉組織了20多個村民一起創立了簡陽市桃李春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為了讓廣大農民工特別是返鄉農民工留得住、過得好,我市實施了農民工充分就業穩崗、職業技能提升、市民化促進、權益保障、關心關愛“五大行動”,李蔣德就是受益者之一。
“就業創業20條”“人才新政12條”“返鄉下鄉創業15條”“全民技能提升計劃”…… 成都一系列穩就業、惠民生政策措施的出臺,為勞動者們鋪平了就業道路。“5+5+1”的現代產業體系,66個產業功能區,催生著新增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按季發布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按年發布的人才資源狀況藍皮書、產業人才招引白皮書,讓勞動者就業更加從容。
今年以來,全市勞務轉移輸出247.0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70.92億元,人均勞務收入27152.82元,同比增加1414.21元;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2.3萬人,實現產值2.8億元。
有保障
就業困難人員托底安置
成都,讓每一位暫時身處困境的勞動者有保障。青羊區少城街道過街樓社區的袁淑芬有切身體會,她原本在東馬棚街開了一個干雜店,一家和睦,生活幸福。丈夫的病逝為她的幸福按了一個暫停鍵,瘦弱的袁淑芬沒有辦法撐起干雜店的重活,無奈之下她只能將干雜店頂了出去。徹底失業,年齡偏大、無技能的袁淑芬參加了好幾次招聘會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在了解到袁淑芬的情況后,隨即對袁淑芬展開了就業幫扶。就業援助基地、公益性崗位、962110服務中心平臺三位一體的就業援助體系,讓像袁淑芬這樣的就業困難人員可以享受三次職業推薦和一次職業培訓的“3+1”動態跟蹤服務。
很快,青羊區少城街道過街樓社區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急需保潔人員,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把這個崗位推薦給了正在找工作的袁淑芬。
據悉,“一幫一”和“一人一策”的特殊就業援助幫扶以及公益性崗位是托底的安置,卻也不折不扣地兌現著市委市政府關于就業困難人員“不挑不選,兩個工作日幫助就業”的社會承諾。今年以來,全市60家援助基地已吸納就業困難人員4715人,公益性崗位在崗1.38萬人;開展就業援助服務活動375場(次),幫助1.91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能成長
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覆蓋
在成都,就業不僅是謀生手段,還有提升發展的成長空間。
“全民技能提升計劃”“技能成都”品牌建設,覆蓋全體城鄉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讓每一位成都市民都可以參加技能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享受技能提升補貼。同時,成都職業培訓網絡學院的直播課堂、在線考試、職業能力測評,已上線的60個專業培訓包、1400個課件,實現了“隨時隨地學習”。
今年以來,我市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都職業培訓網絡學院等平臺資源,預計完成城鄉勞動者就業培訓14.5萬人,組織實施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2.5萬人;技能人才總量預計將突破21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將超過65萬人。
本報記者 王雪鈺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