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  孕前準備  孕前常識

羅錦鱗:東西方戲劇互鑒的探路先鋒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7-10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82歲的他,一生都在追求東西方戲劇的融合,一直嘗試用中國戲曲演繹希臘戲劇。他創作的《俄狄浦斯王》,是在中國正式公演的第一部古希臘悲劇,當年曾震撼中國戲劇界。

82歲的羅錦鱗很“潮”。電腦、微博、微信、拍照,樣樣精通。如果你是他的微信好友,朋友圈經常會被他“刷屏”。他出去講課,專門建微信群,隨時跟學生討論。采訪期間,他的微信不斷響起。有時正說著,頭輕輕一轉,瞥向手機,又有新消息傳來。

去年,他把古希臘喜劇《鳥》搬到中國舞臺。羅錦鱗一直琢磨怎么讓戲好看,就問最近啥時髦,有人跟他說“說唱”。他一拍腦袋,說唱不正適合歌隊嗎?于是,8只鳥化身的“歌隊”,除了有歡快的舞蹈,還有大段的說唱。

羅錦鱗一生追求新。1984年,羅錦鱗開始執教中央戲劇學院干部進修班。學生要表演畢業劇目,羅錦鱗就給出兩個備選劇目:《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但《哈姆雷特》已演出很多次,很難再有新意。于是,羅錦鱗就準備排演《俄狄浦斯王》。這簡直不可思議!《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反映宿命論的悲劇,跟當時中國盛行的“人定勝天”的思想相悖,無人敢碰。羅錦鱗找到當時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徐曉鐘,征求他的意見。徐曉鐘完全贊成,“老祖宗的戲早就該排了”。有了院長的支持,羅錦鱗的想法更堅定了。1985年下半年,《俄狄浦斯王》開始排練,1986年春首演,這是在中國正式公演的第一部古希臘悲劇。

《俄狄浦斯王》如一聲驚雷,震撼了中國戲劇界。原定只公演5場,后來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加演到20多場。當時戲劇界,有南北派之爭,也就是“寫意戲劇”與“寫實戲劇”的論爭。兩派看了《俄狄浦斯王》后,都很興奮,聲稱從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論依據。1986年,羅錦鱗帶著《俄狄浦斯王》參加第二屆國際古希臘戲劇節,影響很大,德爾菲大街小巷都是《俄狄浦斯王》的海報。演出后開研討會,希臘文化部長緊緊抱住羅錦鱗,激動地說:“我們真應該學習中國人是怎么認識古希臘戲劇的。”

在羅錦鱗家的客廳,掛著一幅特殊的圖片,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簽名。“這是《俄狄浦斯王》首次在希臘演出的海報,上面有近百位藝術家簽名,很多藝術家在國際上都首屈一指。”羅錦鱗指著海報,仔細辨認簽名。那段時光,仿佛又重新閃現在他的腦中:舞臺,燈光,音樂,鮮花,歡呼聲在劇場久久回蕩。

第一部希臘戲劇很成功,但羅錦鱗覺得還有缺憾。《俄狄浦斯王》只是讓中國人演希臘戲劇,怎么讓古希臘戲劇“本土化”?1988年,羅錦鱗帶著話劇《安提戈涅》到希臘演出時,時任歐洲文化中心主任伯里克利斯·尼阿庫先生建議:“中國戲曲舉世聞名,何不用戲曲的形式來演繹古希臘悲劇?”一言點醒羅錦鱗。正巧這時,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裴艷玲找到羅錦鱗,希望能合作排一部戲。羅錦鱗心想,梆子沉郁悲涼、唱腔高亢、富有情感爆發力,很符合希臘悲劇精神。一拍即合,他們決定用河北梆子演出《美狄亞》。

不同國別,不同戲劇形式,想合二為一,談何容易。有人曾用京劇演出《奧賽羅》,演員上身穿英國戲服,下身穿中國裙子,一出場,臺下觀眾笑倒一大片。羅錦鱗吸取教訓,不用“拼合”而用“融合”。他心想,川劇有“幫腔”、京劇有“龍套”和“撿場”,這不就是希臘戲劇的歌隊嗎?他還把希臘神話中“金羊毛”的故事加入戲中,正好展示戲曲的四功五法。

羅錦鱗沒想到,《美狄亞》首演后,受到國內外觀眾追捧。該劇先后赴希臘、意大利、法國、哥倫比亞多國演出。在意大利米蘭演出時,《美狄亞》的演員還與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唱起了“對臺戲”——他們在同一條街道上的兩家劇院同時演出,《美狄亞》的關注度竟然更高,連劇場過道上都站滿了人。

更難得的是,一出戲“捧”出兩個梅花獎。1995年,第二版《美狄亞》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青年團合作,彭蕙蘅因此劇獲得了當年的梅花獎;2003年,該劇又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演出,劉玉玲獲得梅花獎二度梅獎。羅錦鱗也被希臘克里特島政府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用中國戲曲演繹希臘戲劇,羅錦鱗一直是探路先鋒。“我一開始就追求東西方戲劇融合,讓中國人看改革的戲曲,讓外國人看典型的中國戲曲。”羅錦鱗時常提起戲劇先驅歐陽予倩,后者的一句話一直刻在他心中:“不懂中國戲曲,就沒法做‘中國’導演。”

退休以后,羅錦鱗沒閑著,每年排一部新戲。今年6月,由他擔任總導演的兒童劇《小貝的書柜》在浙江上演。不過,他身邊多了一位“貼心小棉襖”——他的女兒羅彤從希臘回國發展。羅門三代,有說不盡的希臘情緣。父親羅念生是翻譯家,翻譯希臘名著30余部;女兒在希臘傳播中國文化20余年,創辦了希臘第一個民間中國文化中心。

“東與西,雖說是兩個方向,我的想象,在相接的中央。”這是羅念生早年的詩,也是羅錦鱗一生的信條。東方與西方,傳統與革新,已過耄耋之年的羅錦鱗仍在摸索,寸刻未停。

(本報記者劉江偉)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網站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