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線觀察|孩子“看病難”會緩解嗎?兒科大數據告訴你
兒科看病難,幾乎是所有家長都曾有過的體驗,兒科醫生短缺,也是年年都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近些年來,廣東加大兒科醫療資源供給,出了不少硬招實招,兒科患者看病難的困境是否有望得到改善?
此外,家長們最為關心的是,廣東哪里的兒科資源更加豐富優質?哪些醫院最受兒科家長們信賴?那些帶孩子去外地求醫住院的家長們都選擇了哪里?那些離開兒科崗位的醫生都去向何方?南方日報廣東大健康智庫《醫線觀察》聯合廣東省衛生健康委政務服務中心,梳理了廣東兒科醫療服務現狀,用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兒科醫生有多少?
廣東去年增加761名兒科醫生
每次流感病毒洶涌而來時,很多家長都能切身感受到兒科醫生有多缺。焦急的家長深夜在急診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候時間有時可能需要幾個小時。診室內的兒科醫生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一晚上要看上百個病人。
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全省兒科門急診總量6626.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漲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漲幅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診療量在年年上升,所幸的是,兒科醫生的數量及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醫生數也有了明顯增長。2018年,全省兒科醫師12697人,較上年增加761人,增長6.4%;廣東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醫生數0.65人,較去年增加0.03人。
我國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0.69名。要達到目標值,我省至少需要增加兒科醫生750余名。這也意味著,如果按照去年的增長趨勢,廣東將有望實現預定目標。
廣東的1.27萬名兒科醫生都分布在哪里?數據分析顯示,按機構類別分,全省88.2%的兒科醫生集中在醫院類機構中,其中綜合醫院48.1%、婦幼保健院24.0%、兒童醫院5.4%。按地區分,2018年珠三角地區兒科醫師9096人,占兒科醫生總量的71.6%。相對而言,粵東西北地區的兒科醫生資源更為缺乏。
近年來,廣東為解決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做了不少努力。廣東在3所高等醫學院校設置了兒科學本科專業,并把兒科專業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缺專業單列招生指標。此外,還大力推進兒科醫師轉崗培訓,從2017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720萬元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及江門市轉崗培訓360名兒科醫生。
為了增強兒科崗位的吸引力,廣東優化基層兒科專業高級職稱評審條件,對論文、科研課題不作硬性要求,并通過公立醫院薪酬改革,合理提高兒科醫生收入水平,穩定基層兒科醫務人員隊伍。
兒科醫生流失嚴重嗎?
廣東兒科醫生流失率低于全國水平
在多項措施的合力下,兒科醫生流失情況得到了緩解。目前,全國兒科醫生流失的平均水平為10.7%,相對而言,廣東的情況不算嚴重。
2018年,全省醫療機構兒科新增醫生1564人,流出醫師803人。流出醫師占2017年兒科醫師總數的6.8%。
兒科醫生為什么會流失?據部分兒科醫生反映,壓力大是主要原因之一。兒童不像成人那樣會主動表述癥狀,在各項檢查的配合度上也不如大人,這對醫生的要求就更高,看一個兒童患者,可能比看好幾個大人還累。
此外,一個孩子看病,經常是好幾個大人陪著。不僅要安撫孩子的哭鬧,還要同時應付好幾個大人的咨詢,有的醫生說,“看一天門診下來,感覺腦袋都快炸了。”
離開兒科的醫生們都去了哪里?數據顯示,兒科流出醫師中,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占了29.6%。流出人員中,約4.7%的兒科醫生轉為行政、管理崗位,29.1%的轉到其他業務科室,66.1%的人徹底離開了醫療行業。
一邊,有不少醫生選擇離開兒科崗位;一邊,也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補充進來。2018年,全省醫療機構兒科新增醫生中,24.7%是從內科、外科、婦產科等科室轉過來,21.6%是由取得醫師執業資格的見習醫師轉為了兒科醫生,53.7%為新招聘的醫師。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來,廣東并沒有因兒科醫生資源缺乏而降低對兒科醫生執業能力的要求。數據顯示,廣東兒科醫生普遍學歷高、職稱高,八成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高級以上職稱者占25.1%,均高于全省醫師平均水平。
兒科資源怎么分布?
全省兒科床位比上年增加2547張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強兒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兒科醫療資源總量有所增加,兒童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4.35‰下降到2018年的1.9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010年的5.56‰下降到2018年的2.62‰,但與滿足服務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在床位數量上,近些年來,廣東兒科床位資源有了明顯增長。2018年,全省兒科床位4.1萬張,比上年增加床位2547張,增長6.7%。不過,從人均擁有量來看,廣東兒科住院床位仍然比較短缺。
2018年,廣東每千名0-14歲兒童擁有兒科床位2.08張,尚低于國家要求的2020年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床位數2.2張的目標。按照2018年0-14歲兒童人口測算,要達到目標值我省需要至少增加兒科床位2300余張。
此外,我省兒科資源在地區分布方面存在不均勻的問題。2018年,全省設置了兒科的醫療機構共1844家,珠三角地區就有867家,占比47.0%。與此對比的是,粵東地區234家,占12.7%;粵西地區391家,占21.2%;粵北地區352家,占19.1%。
不僅數量多,而且優質的兒科醫療資源也在珠三角集聚。設置兒科的醫療機構中,二級以上機構共計519家,珠三角就占了59.7%,
從統計數據來看,去外地看病的患兒仍然只是少數,越來越多家長選擇了在“家門口”看病。2018年,全省兒科住院患者主要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住院,在本地市住院的占94.8%。
但對于疑難雜癥等情況,廣州、深圳等地的優質兒科資源,吸引了最多異地兒科病人。2018年,廣東跨地市異地住院的兒科病人共9.6萬人次,流向的機構主要為: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深圳市兒童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等知名三甲大醫院。
全省21個地市中,僅廣州、深圳兩市有獨立設置兒童專科醫院,而兒童專科醫院也成為全省患兒異地住院時的家長首選。
統計顯示,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吸引的異地患兒最多,占兒科異地住院病人總數的30%;深圳市兒童醫院的異地患兒占兒科異地住院病人總數的7.8%,排名第二。
孩子住院因為啥?
肺炎是兒科住院患者的第一病因
孩子一生病,全家都揪心。在廣東,讓孩子住院的“元兇”最常見的是什么疾病?廣東省衛健委政務服務中心對全省兒科病案首頁大數據進行了深入挖掘分析。
據統計,2018年,廣東兒科住院病人罹患疾病排名前10位的分別是: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貧血、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疝、男性生殖器官疾病、腸梗阻、口腔疾病。
在兒童常見疾病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肺炎。省疾控中心免疫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吳承剛介紹,肺炎可以由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引起。肺炎鏈球菌感染是兒童細菌性肺炎的最常見病因。
肺炎鏈球菌喜歡躲在人體的鼻咽部,通過呼吸道傳播,嬰幼兒是它最青睞的人群。依據2011年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肺炎位列5歲以下兒童死因的第二位。
2017年5月,13價肺炎球菌疫苗進入內地,隨后引發了一場“斷貨潮”。吳承剛提醒,接種肺炎疫苗是預防肺炎鏈球菌病最經濟、最有效、最簡便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肺炎鏈球菌病一般通過與感染者直接接觸傳播,可通過預防接種、鍛煉增強體質、營養以及改善環境等預防肺炎。”
隨著暑假將近,不少家長都在考慮要不要帶家中男孩去醫院做包皮手術。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兒科手術操作排名前5的分別為:腰椎穿刺術、腹股溝疝修補術、包皮環切術、尿道上(或下)裂修補術、闌尾切除術。
“每到暑期,我幾乎每天都要勸一些盲目帶孩子來做包皮手術的家長回去。”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謝克基表示,包皮手術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性神經以及淺筋膜組織發育情況,處于發育時期的青少年更要謹慎對待,“要不要做手術,要做什么樣的手術,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專科檢查后再慎重決定。”
令家長們可以感到安慰的是,相比大人,兒童住院的時間和費用都明顯減少。2018年,廣東兒科患者平均住院5.4個床日,而全省醫院平均住院時間是9天。兒科人均住院費用5433.7元,大大低于全省醫院平均水平,與外科的15640元的平均住院費用相比,更是僅占其1/3。
【記者】 李秀婷 朱曉楓
【通訊員】黃曉亮 胡偉
【制圖】譚唯 吳穎嵐
【統籌】李秀婷 張西陸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