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混戰,呆蘿卜卻快倒了,買菜真是風口嗎?
最近一段時間如果要問什么才是中國最大的市場熱點,肯定不是共享經濟,也不是新零售,而是買菜。這邊廂阿里、騰訊、京東、美團已經紛紛下場,赤膊上陣就為了分得一杯羹,那邊廂呆蘿卜卻快倒了,很多人都在問買菜到底是真風口還是假風口?
一、買菜市場的大混戰
根據中國新聞網的報道,2014年開始,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就曾掀起過一股O2O浪潮,第一批試水的有愛鮮蜂、青年菜君等線上賣菜平臺。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則是第二批玩家的代表,他們采取的是前置倉模式,在社區里提前安置生鮮“倉庫”,用戶網上下單購買的蔬菜,直接從附近的前置倉發出到用戶家。
現在,菜籃子的互聯網生意已經從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小型戰役,演變成了美團、騰訊、阿里、京東等巨頭的爭鋒。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600億元。另據《2019線上生鮮消費發展趨勢報告》,2018年餓了么平臺生鮮商戶數增量超100%。2019年一季度餓了么生鮮活躍用戶訂單量已超2018全年,同比增速高達384%。
但是,在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混戰的時候,卻也有很多活的并不好的企業,近日,社區生鮮供應及配送平臺呆蘿卜被爆出拖欠供應商貨款、裁員欠薪等情況。11月22日,呆蘿卜官方正式發表聲明稱:由于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緊張,公司日常經營受到重大影響。呆蘿卜將與各位一起努力尋求解決方案,籌措資金,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很多人都在疑惑,買菜到底是不是風口?為啥如此苦樂不均呢?
二、買菜真是風口嗎?
最近這段時間,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的紛紛入局,很多人都會覺得買菜似乎已經成為繼新零售之后的一個全新的風口,但是這個風口是真風口還是假風口呢?
首先,買菜真的不算是一個賺錢的生意。相信所有買過菜的人都知道,在中國買菜似乎真的不算是個賺錢的生意,因為生鮮蔬菜這些的損耗率極大,本身每客的單價都很低,在各大互聯網巨頭加入之前的那些生鮮玩家們,基本上沒有誰能夠真正實現盈利的,即使是里面做的最好的每日優鮮,其實也并沒有實現全面的盈利,僅僅在一線城市實現盈利,其他城市依然處于虧損的狀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啥呆蘿卜之類的生鮮企業會處于那么艱難的地步了,畢竟不賺錢,艱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為啥巨頭們卻那么熱衷買菜?既然買菜是一個不怎么賺錢的生意的,但是為啥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都不約而同的盯上了買菜這個市場呢?原因就在于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各自在各自的領域市場上都已經實現了流量的絕對優勢,在這種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其實誰也不能把誰怎么樣?舉例來說,阿里巴巴的電商市場地位自然不容小覷,騰訊的社交領域市場也無可撼動,美團在生活市場上可謂是無可匹敵,京東在B2C電商上也占據絕對優勢,所以在各自市場上流量其實都已經有一種流量殆盡的感覺,所以如果有一個市場場景既是大家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又沒有太大的巨頭壟斷的話,必然會成為流量殆盡時代的一種搶奪對象,而買菜無疑就是這樣的場景,易觀一份研究報告數據曾顯示,雖然比例不斷增加,生鮮市場2017年線上市場滲透率僅7.9%。
第三,那么買菜到底算不算風口呢?我們可以這么看待,對于大部分的企業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基礎的話,那么貿然去燒錢搶奪這個市場其實是有些風險巨大的,畢竟這個市場的成本極高,收益和成本卻完全不成比例,其實非常難以尋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但是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卻是另外一回事,互聯網巨頭資本力量雄厚,僅以阿里巴巴為例,剛剛重回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在港股的總市值就已經達到了4.24萬億,在美股也有5346億美金,這樣的情況下,對于不差錢的阿里巴巴來說,去搶占這個市場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那么,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買菜是一個對巨頭來說的風口,對小企業而言的陷阱。
買菜市場的風云變幻,請問你看懂了嗎?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