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質量永遠超不過恒星的質量,這背后藏著什么奧秘?
太陽系中的太陽是一顆能夠發光發熱的恒星,圍繞它轉的是一些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太陽的質量約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行星中巨大的木星也不到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
有沒有行星的質量大于恒星質量的可能?真的沒有,從理論上講宇宙中不會存在這樣的可能。
恒星能夠發光是因為中心附近進行著核聚變。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氫,其次是氦,大量的輕元素依靠萬有引力聚集在一起,聚集的過程中減小的引力勢能使得中心處的溫度不斷升高,當溫度和壓強高到能夠點燃氫的核聚變時,一顆恒星就誕生了。如果恒星吸引了更多的物質,恒星中心處的核聚變就越劇烈。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斷增加一顆行星的質量,高溫和高壓也會點燃這顆行星上的核聚變,那樣行星就變成了一顆恒星。
有人可能會有問題:輕元素在恒星上會通過核聚變變成重一些的元素,而恒星上的核聚變最多能夠聚變到鐵元素,鐵及元素周期表上排在鐵元素之后的元素不能發生核聚變。如果一顆行星不斷聚集的是重元素,還能點燃核聚變變成恒星嗎?
能夠不斷聚集比較重的元素的星球只能是比較小的類地行星,因為小質量星球的引力阻擋不住氫和氦的逃離。行星是在星云中誕生的,最開始重的元素依靠相互吸引結合在一起,它們對輕元素的作用比較弱。比如地球的質量比較小,對氫氣和氦氣等小分子量氣體的吸引力就比較小,這些小分子量氣體的分子平均速率比較大,超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后就有可能逃離地球。所以盡管氫和氦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兩種元素,地球的大氣層中卻只有極少量的氫和氦。
星云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畢竟是氫和氦,能夠占到星云質量的98%以上。當行星的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就變得比較大,就能夠大量吸收擁有最廣大數量的輕元素變成海王星那樣的冰巨星,再進一步吸收輕元素就會變成木星那樣的類木行星。如果太陽系中的木星還能繼續吸收輕元素,當質量變為現在的13倍之后,就能點燃中心處的氘聚變。若是木星的質量變為現在的80余倍,就能點燃中心處的氕聚變。在這個生長過程中不僅星球的質量在增加,氫和氦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
如果你給成長中的類木行星投入重元素,其增加的質量會使得星球吸引更多的輕元素。投入1份質量的重元素可能會有50份質量的輕元素隨之被吸引過去。最終還是朝著點燃中心處的核聚變方向發展。
當一顆恒星結束核聚變后可能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之前圍繞它轉動的行星可能還在繼續繞著恒星的殘骸轉動。此時行星的體積很可能會大于白矮星、中子星等恒星殘骸的體積,不過恒星的殘骸一般不被看作是恒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