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厝保護的延平探索
青山如翠,山路彎彎。
沐浴著冬日暖陽,我們驅車前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生態銀行試點鄉”巨口鄉采訪。車行途中,遠山近嶺滿目蒼翠,沿路民宅土墻灑滿斑駁的陽光,宛如一幅幅金色畫面,溫暖而燦爛。
巨口是一個國家級生態鄉鎮,下轄11個行政村中有4個中國傳統村落和4個省級傳統村落。這個僅有13000人的山區鄉鎮現存人文歷史遺跡20多處,完整保存著102座明清古厝和600多座土厝。
陪同采訪的延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嘉明介紹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巨口鄉的這些歷史和生態稟賦為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8年,延平區被列入“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 開啟了鄉村“古厝生態銀行”建設模式探索,2018年3月,延平區與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啟動“巨口計劃”。
項目落地,政策先行。延平區出臺的《南平市延平區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十條政策措施》及其實施細則,明確了對“生態銀行”項目的扶持力度以及協助“生態銀行”項目爭取上級資金補助、試點政策等。福建省財政廳下達的首批3500萬元綜改補助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立面改造、民宿改造等項目的獎補,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發和調動起來,形成了社會資本和農民籌資投勞的多元投入機制。區委、區政府制定了民宿扶持獎勵辦法和村級公益性項目財政扶持獎勵等政策,重點用于鼓勵民宿經營主體提升民宿標準,打造精品和特色民宿。
有了建設資金,經營人才和運營團隊是項目可持續的保障。“生態銀行”試點涉及生態、投融資、農村等多個領域以及金融、農業、林業、水利、旅游康養等多個行業,同時還與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密切相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試點過程中,延平區既注重現有人才的培養提高,通過培訓、交流、掛職等途徑,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員,也采取多渠道引才政策,全面整合內外部人才資源,建立人才的綜合開發和服務機制。試點開始后,區里在巨口鄉設立了科特派工作站,確定了10位科技特派員,建立了福建江夏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開展生態旅游推介、文創設計、現代農業產業、旅游特色村等服務,聘請了同濟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美院、上海阮儀三基金會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為科技特派員。與此同時,區里成立了自然資源運營管理公司,通過對分散化生態資源進行規模化收儲、整合和優化,組建起一家專業旅游投資公司,由區屬國企出資并吸收巨口鄉及8個傳統村落以閑置資源資產入股進行運營。鄉里成立的鄉村振興理事會通過出臺獎補政策,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了300多位外出人員回歸家鄉投資創業。
有了政策和人才,還要有符合當地實際的運營模式和機制。巨口鄉探索了“四個聯結”:與村集體構建發展聯結:成立國企與鄉村資源整合的運營公司;與鄉賢構建組織聯結:由鄉賢發起的鄉村振興理事會發揮其在資金、人脈、資源、威望上的優勢,動員村民參與產業發展、募集資金投資基礎建設、引入社會資源和旅游客源;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鼓勵村民將古民居裝修提升成民宿,由巨福公司進行托管和統一運營,留守本地的農戶可到公司從事勞務工作,實現共享發展效益的利益聯結;與藝術單位形成互利聯結:先后投資2100萬元建設巨口自然學校、寫生基地、藝術家創作基地,吸引眾多文化基金會、藝術院校、藝術愛好者前來開展藝術創作,舉辦一系列藝術活動,在為藝術單位提供寫生基地、活動場所的同時,藝術家們也在巨口留下了上百件豐富的藝術作品。
延平區委書記、區長趙明正說,“古厝生態銀行”是延平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一次實踐,也是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將生態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一項有效舉措。
試點還在進行,探索沒有止境。鄉村振興的道路有很多條,符合當地實際、符合村民需求、符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探索必定是有生命力的。(石偉)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