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廣深“雙核”優勢 向灣區內城市延伸
要進一步優化廣東稅收營商環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積極培育和扶持掌握核心技術企業,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4日上午,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14位省政協委員和3位列席會議的代表相繼登臺發言。他們既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等“高大上”的議題,也關心鄉村振興、養老等民生熱點。
關鍵詞1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推出有競爭力的稅收優惠政策
當前,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稅收營商環境直接影響著資本、人才、產品的流動方向。”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秦鑒建議,搶抓大灣區機遇,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對于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嘗試給予15%個人所得稅稅率優惠,以留住人才;降低科技創新企業的稅收負擔,嘗試使其實際所得稅稅率采用與小微企業持平的稅率,鼓勵其做強做大。
“廣州、深圳是大灣區發展的兩個核心引擎。”省政協委員、肇慶市副市長陳宣群認為,要鼓勵廣深發揮各自優勢,推動“雙核”先進制造業、戰略性產業向灣區內城市延伸布局,深化灣區內城市間分工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大灣區城市規劃建設創新發展過程中,應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省政協委員、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學院院長沈康指出,共建人文灣區,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創新引領作用,在頂層設計上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精神內涵的現代城市群嶄新范式。
省政協委員、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積回建議,推動粵港澳三地商會、社團、智庫等民間組織建立專業服務聯盟,共建貿易投資信息服務平臺,防范化解各類經營風險。省政協委員、澳門麒麟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黃燦文認為,應更好地借助港珠澳大橋開通,促進橫琴與港澳之間、大灣區和泛珠三角地區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要素流動。
省政協委員、廣州航海學院航運經貿學院副院長葛春鳳關注大灣區港口群協同發展話題。她建議,要以自貿區為平臺打造粵港航運金融服務創新區,探索高端服務業發展的規則銜接、協同合作機制,將香港航運金融及其配套服務體系延伸至創新區,通過集聚示范、優勢互補,促進灣區高端航運服務協同發展。
關鍵詞2
科技創新
培育扶持掌握核心技術企業
科技創新是大會發言的另一個熱詞。
在省政協委員、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傳鑫看來,近年來廣東率先在全國全面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
他建議,政府激勵政策聚焦高質量科技創新主體,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增強開放合作協同創新能力,同時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效促進我省經濟發展。
針對單個企業研發力量有限、難以支撐長期高強度創新投入難題,省政協委員、深圳市萬基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東建議,對重點產業和企業實施“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的精準政策,集中資源促進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實現領跑,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留學人員是參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省政協委員、梅州市副市長張晨聚焦海歸人才群體,提出建立全省統一的海歸服務信息平臺,對接教育部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系統,依托“數字政府”、“粵省事”小程序等,發布海歸人才政策、就業創業指南,設置辦事服務接口,為海歸人才就業解決后顧之憂。
“創新是深圳的最大優勢,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最佳著力點。”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鄧文基建議,大力吸引海內外科研機構、大學實驗室和創新企業落戶深圳,將深圳及其周邊地區打造成為與國際接軌、匯聚國際頂級人才和資源的國際科創中心。
關鍵詞3
鄉村振興
推進智慧農業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成效,離不開智慧農業的加持。
省政協委員、佛山市政協副主席唐冬生認為,當前廣東智慧農業在大數據應用、物聯網覆蓋、信息監測系統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下一階段應加快推進AI、5G等新技術應用,開啟‘萬物生長’的數造時代。”
他還建議,搭建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培育智慧農業產業集群,構建集農產品生產、營銷、文創等于一體的智慧農業產業集群。“優化高素質農民人才梯度同樣重要,考慮實施智慧農業人才培養計劃,培育具有正規教育、互聯網思維、跨界產業運營能力的創業者。”
省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專職副主委胡獻說,在扶貧開發、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我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并積累探索建立了長效機制。為防止農村脫貧后缺乏產業支撐,他建議,積極引導現代產業進鄉村,用現代產業發展方式推動鄉村振興,吸引資金、技術、勞動力流向農村,促進農業發展、產業興旺,全方位改變農村面貌。
“此外,還應建立起后續幫扶長效機制,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提高幫扶對象勞動技能。”胡獻同時建言,將投資到村的扶貧項目資產明確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實現扶貧項目資產與鄉村振興產業有機銜接。
關鍵詞4
老有所養
推進“互聯網+醫養結合”發展模式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如何充分實現老有所養?
“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亟需破解傳統養老服務業供需不匹配的困局,充分發展‘互聯網+醫養結合’是大勢所趨。”省政協委員、省中醫院信息系統工程師李廣曦認為,我省對于互聯網新形勢下醫養結合模式研究起步較晚,尚處于試點探索階段。
他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跨越行政邊界的優勢,在全省范圍內整體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此外,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的同時,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互聯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建設,建立政府、機構、社區、企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模式。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去年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列席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魯曉明建議探索“積極老齡化”政策,即老年人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身體力行參與社會事務,自主解決部分養老問題。
魯曉明說,我省應因地制宜探索構建“積極老齡化”政策體系,如構建大灣區商業養老保險制度,推進老年人自助養老的發展。同時,采取有力措施,鼓勵老年人通過社會服務、參與基層治理等方式參與社會工作。
關鍵詞5
同心筑夢
在粵設立“全球傳播融媒體中心”
廣東的發展離不開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攜手并進、同心筑夢。
“在推動廣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過程中,臺商不能缺席,也不該缺席。臺商多年的技術經驗累積,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積極力量。”列席會議的臺灣美聲集團、東莞廣聲五金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翟所領說。
翟所領建議,將大灣區內對港澳同胞優惠政策同樣適用于臺胞,以進一步鼓勵臺商特別是臺灣青年投入大灣區建設。他同時建言,在廣東省內相關地區設立專門臺商綜合園區、扶持臺商在粵發展精致化農漁業、鼓勵臺商積極參與大健康產業。
“大灣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沃土。”省政協委員、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兼社會事務委員會主任吳華江說,廣東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應把對香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幫助他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結合起來。
列席會議的加拿大紅楓林傳媒集團董事長谷劍云認為,海外華文媒體既是華人社區聯系當地政府的橋梁,也是中國聯絡海外華人的橋梁,更是推動中國國家形象“走出去”的橋梁。她建議,廣東與海外華媒開展全面合作,在粵設立“全球傳播融媒體中心”,為積極推介“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采寫:全媒體記者 祁雷 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