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視角下的非遺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興起的最初幾年,群眾理解它為“跟主流、大眾不一樣”“已經沒用了”。非遺不是“物”,今天“用不上”、偏離大眾的非遺,恰是過去百姓最“有用”的日常生活,是歷史中由普通民眾以“物”與“用”為根本需求構建起的精神體系:以人為主體,以物質為媒介,以口傳心授為途徑,將世代積淀的思想、觀念和方法論,傳導到社會生態鏈的各個序列。在近代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它長期呈現為“無用”的狀態,卻具有固定且持續變化的價值——蓋因其塑造了整個民族的審美和人格,賦予了個體獨特的生活情趣。
非遺的構成要素為技藝、工序和原料。獨特的人文生態環境孕育了人的生存智慧和宇宙哲學,也滋生出相應的造物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是物質,是造物制度及“物”背后的“美”和“用”。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采取“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策略方針,逐年加大對非遺的輿論推廣和資金扶助力度,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較數十年前有了很大提高。隨著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民眾在購買力增強的同時有意識地回望傳統,并將這樣的審視、自省和關注傳遞出去,傳承下去。
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非遺產品也是如此。
“去傳統化”審美習慣逐漸被改變,新的“審美革命”正在潛伏和孕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群眾眼中“鄉土”的、“偏離時尚”的、有“底層”感的、被摒棄和漠視的文化遺存,再次獲得認同,在人們逐漸回歸傳統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中找回曾經的位置。個體勞動,尤其是凝結了手工和審美價值的勞動、作品和觀念比此前任何時候都得到尊重,勞動價格的提高和市場的擴展成為大勢所趨。這使得在過去不受重視的文化性勞動變成了一種表演,甚至藝術品。勞動價值的提高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刺激技藝的擁有者頻繁而持續地生產、復制和創造。時代和傳統帶給他們的紅利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高昂,以至于“傳統”的繼承者們一改從前漠視的態度,持續高強度、高效率地從先輩遺留的制度、規則、秩序和文本中,吸取價值、提煉意義、鞏固方法,以產出更多、更吸睛、更炫技的產品,這為“非遺制造者”提供了市場基礎和生產動力。
消費生產力在人們對現實世界、政治、歷史、文化的“好奇心”中迸發。消弭了階級桎梏和特權的民眾,對“物”與“美”的執著占有欲前無舊例;先人在農耕文明時代就開啟的“物以致用”的智慧,正大面積覺醒和復蘇。
文化商品既可以呈現出物質性的一面,又可以象征性地呈現出來。現下的非遺資源正被作為一種審美意識驅使下的文化資本進行交換與貿易。傳統技藝、美術等具有固定表現形式和物質載體的非遺項目,被開發為可復制形式、可批量生產的有形商品流通、銷售。而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民俗等沒有特定物質載體的非遺項目,產出的是以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為主導的無形產品,在后現代社會,它們被采用全媒體、數字化的生產模式向公眾傳播并獲得盈利。這些非遺產品固然沒有實體樣態,卻擁有商品的屬性和價值。
非遺商品開發者正在為非遺商品化尋找更多合理性。商品市場的富氧化,資本的膨脹,受眾的年輕化時尚化,使非遺的概念加速異化,由最初對人權平等以及個性化的自我審視和自我認同等“源代碼”的解讀,衍生出時代性、功能化、生活化的新語境。
非遺的商品化和產業化,便如同一種交通工具,帶著企圖通過消費回歸傳統的大眾,向未知的方向顛簸而去。
消費刺激下的“非遺市場”,有形或無形的產品形式光怪陸離,非遺被符號化規模生產,卻內涵短缺,質量參差不齊。這給非遺商品的產業格局、市場份額和受眾體驗以消極影響。
盡管波濤洶涌的商品浪潮將非遺保護推上了一個新堤岸,非遺產品的開發依然有拓展空間。非遺概念的普及率數據可觀,但大眾對于非遺的關注點聚焦在較為淺層的部分。這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非遺產品素材和表現形式膚淺化,人們對非遺領域中的普通素材喜聞樂見,但對具有深度內涵的非遺文本難以理解或喜愛;二是勞動成本低廉、技藝水平平庸的產品與技術密度大、審美價值高的產品銷量呈兩極分化。非遺產品設計開發者需要加強文化儲備,融入身后這片傳統,在設計中彰顯開放與多元的文化精神,拓寬產品的意義和價值。
消費者對非遺產品品質的追求還在與日俱增,市場的選擇也將凈化非遺產業的空間和生產鏈。通過審美革命和商品經濟促進非遺保護,成人之美,以物為用,物盡其用,任重而道遠。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