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件良渚玉器首次大展
“良渚古城遺址”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0天后,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眾多玉器匯集故宮展出。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數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匯集了全國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館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
良渚考古領隊劉斌介紹,良渚遺址發掘最重要的經驗是考古與保護并行,這成為申遺的重要基礎。
新京報訊 7月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7月16日,“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此次展覽匯集了全國9個省市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館藏珍品,是申遺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展覽將持續到2019年10月20日。
展覽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為始,延續到明清時期,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引子”“神王之國”“文明傳承”“結語”四個部分,系統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國家特征和對后世文化的影響。
已故考古界泰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曾認為,良渚遺址是中華文明當之無愧的見證。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時期最為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以玉器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遺產價值的重要承載要素。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故宮博物院長期以來關注良渚遺址,故宮院藏文物中也有良渚的玉器。在故宮舉辦良渚與古代中國的展覽,是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地跨越時空的一次交流與對話。”
展覽同時,武英殿東、西配殿展出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申遺歷程。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院同步出版“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圖錄。展覽期間,武英門隨展文創店推出與良渚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
此次展覽的參展單位包括良渚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共17家文博單位。
展覽不單獨收費,觀眾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后可免費參觀。
亮點1
良渚“琮王”“鉞王”同場展出
良渚“琮王”無疑是此次展覽中最受關注的展品。
琮,首創于良渚文化,為高等級貴族所有,在后世文化中被承襲。出土于良渚反山十二號墓的這只玉琮,高8.9厘米、上射徑17.1厘米-17.6厘米、下射徑16.5厘米-17.5厘米,內圓外方、中部貫穿,四角刻神人獸面紋,是迄今為止雕琢最精美、品質最佳、體量最大的玉琮,堪稱“琮王”。玉琮在良渚文化時期是溝通天地人神的禮器,蘊含著良渚先民的宇宙觀念和精神信仰。
同樣出土于反山十二號墓的玉鉞,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獸面紋和鳥紋的玉鉞,堪稱“鉞王”,通長17.9厘米、上端寬14.4厘米、刃部寬16.8厘米、最厚0.9厘米。這種豪華型玉鉞是王的權杖,象征著權力與威嚴,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裝配玉瑁和玉鐓。玉瑁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體現了王權神授。
亮點2
國王、王后墓玉器全套呈現
此次展覽的展品體現了良渚文化豐富的玉器形制,包括玉璧、玉權杖、玉冠、玉璜、玉鐲等。受良渚文化遺產影響的后世玉器,也同場展出。
據展覽策展人復旦大學文物和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介紹,此次展覽有一個首創,就是將國王和王后陪葬的玉器經過精選,做了整體的展示。過去的展覽主要是展示“琮王”和“鉞王”為代表的重要文物,這次是將配套的玉器都集中展示,包括王后墓里一些女性特有的玉璜等玉器。
高蒙河表示,通過這樣的展陳,就能了解良渚國王五千年前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擁有什么樣的身份、權力,能看出當時社會的規制。
另外,通過良渚玉器還可以看出來,中國最早的禮制是在良渚時期形成的,已經產生了以禮治國的內涵,這種禮制一直傳承到封建社會后期。
亮點3
石器上出現5000年前圖形文字
近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已經出現了早期文字的雛形,比甲骨文還早1000-2000年。
展覽中的一塊石器上,從上至下刻了6個圖形符號,圖形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據悉,良渚文化共發現了340余種、700余個刻畫符號,多個刻畫符號組合排列在一起,具備文字的功能特征,可視作原始文字,但目前尚不能解讀。
除了玉器,還展示了水稻、石器等文物,較為全面地展示了良渚古城的文化特征。這些文物展示出,良渚古城是5000年前中國最大的都城,具有功能分區、專業生產、人口集聚等城市文明特征。古城與大型水利工程構成“山-丘-水-城”整體格局,堪稱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杰出范例。
聲音
為了助力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最早在2014年,已故故宮原院長張忠培先生就提議舉辦一次全國性的良渚玉文化展。我從2015年就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寫了展陳方案。后來因為良渚博物院進行改陳,主要精力就放在那邊。直到半年前,在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先生推動下,這件事再次啟動。
這次展覽是首次將全國17家文博機構的良渚玉器匯集到一起,這是前無古人,往后也很難復制的。目前有計劃將這次展覽搬到北京之外再展,作為良渚玉器的老家,浙江省應該會展出一次。
通過這個展覽也能看到,良渚文化在影響力最大的時候,西到四川、甘青地區,南到廣東,覆蓋半個中國。這些地區出土的良渚玉器,能借的都借來了。
除了此次的良渚玉器展覽,大家還可以去良渚遺址現場參觀、旅游。去年,良渚古城改陳后重新開放,一年來已經超過100萬人次參觀了。現在良渚遺址公園也開放了,可以立體地讓民眾感受良渚文化、文物、考古等方方面面。在良渚遺址現場,可以說,是最能增強對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頭的了解的。另一方面,良渚文化已經寫進越來越多的教科書和各種各樣的鄉土教材,對于文明的傳承是非常有效的。
——策展人、復旦大學文物和博物館學系教授 高蒙河
■ 對話
劉斌:良渚還有不少未解之謎
“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宮開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考古遺址發掘領隊劉斌隨文物來到北京。經歷了良渚考古發展最快的30余年,以及良渚古城重要考古發現和申遺的全程參與者,劉斌認為,良渚遺址發掘最重要的經驗是考古與保護并行,這成為申遺的重要基礎。他說,“目前我們對于良渚的了解還是框架性的,對很多細節尚不了解,諸多未解之謎需要持續的考古發掘來解答。”
談良渚申遺
幾代考古人一點點挖出來
新京報: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后,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劉斌:良渚是幾代考古人一點點挖出來、研究出來的文明,我知道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是如何把良渚文化從幾個點到幾十個上百個點,再到整個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統逐漸找出來,并逐漸研究明白的;是怎樣把良渚文化從以陶器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到以玉器和大型墓葬為代表的復雜等級社會的文明曙光時代,再到以古城和大型水利工程為代表的古王國時代,一步步尋找發現和研究出來的。
良渚文化有今天的成果和認識,不僅是浙江的考古人,還有江蘇、上海以及北京的考古人一起合作。因此申遺成功后,我也特別懷念已經故去的浙江考古所牟永抗先生、上海博物館黃宣佩先生等前輩,特別是我的老師張忠培先生,在良渚文化保護研究上給予了很大幫助和指導,并在良渚申遺中出了很多力。
新京報:作為考古遺址類的世界遺產,可以說是“挖出來”的世界遺產,良渚申遺對于國內類似遺址的保護和申遺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劉斌: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做好保護。從1986年發掘反山遺址時,我們就考慮到保護,當地政府也很給力,每發現一個重要的遺址都進行了保護。如果沒有保護,挖完就把東西拿走,然后現場就被毀掉、蓋房子,就不會有今天良渚這樣完整的遺存呈現出來。
談發掘保護
體現考古與保護的互動
新京報:你參與良渚考古30多年中,最有價值的發現有哪些?
劉斌:上世紀80年代反山和瑤山發掘,讓我們真正認識了良渚文化的內涵,包括等級制度、信仰也第一次在玉器中發現完整的神徽,雕得非常精細。然后到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真正把良渚文化推到良渚文明層級,證明了良渚有國家產生。
新京報:良渚古城保護狀況如何?
劉斌:30多年來,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并行。1986年,反山遺址發掘時,作為考古工作者,我們做了保護性發掘,清理完墓葬后,馬上對墓坑進行了填沙保護。我們還積極呼吁當地政府保護,當時的余杭縣很支持,把這塊地征了,成立了文保所。1987年瑤山發掘后,也實行了征地和回填保護。1987年老104國道拓寬工程中,發現了大觀山果園有良渚文化遺存,所以交通部門主動改道。1991年發現匯觀山祭壇墓地,也進行了征地保護。1992年莫角山遺址核心區的沙土廣場發現后,當地印刷廠搬遷。
隨著考古不斷深入,保護的范圍也逐漸擴大。1996年良渚遺址列入國保單位,開始實現整體保護,劃定了33.8平方公里的保護區。2002年開始啟動良渚遺址總體保護規劃,把保護范圍調整到42.4平方公里。所以良渚申遺成功,真正體現了考古與保護的互動。
談傳播展示
要讓人看得心服口服
新京報:良渚文化玉器在故宮展出有何意義?
劉斌:故宮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象征的宮殿群,良渚是五千年文明的起點之一,這是兩個世界遺產的相遇。而且良渚文化與故宮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展覽中也展出了不少故宮院藏的良渚玉器,都是非常精美、水平極高的。
新京報:申遺成功后,接下來有哪些重點工作?
劉斌: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區有14平方公里,但良渚遺址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范圍有100多平方公里,保護的壓力很大。
良渚古城成為世界遺產,成為代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圣地,接下來國內外來參觀的人會越來越多,如何展示、宣傳好良渚文明,讓人看得懂,看得心服口服也很重要。良渚考古目前還在繼續,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持續的考古本身也是遺址公園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京報:良渚考古還在繼續,未來還期待什么樣的成果?
劉斌:我們現在對于良渚的了解還是框架性的,對很多細節不了解,包括玉礦的來源、良渚文化對于其他地區的影響、良渚文化到底怎樣傳播的等,都還缺乏進一步了解。
考古很難去設定預期目標,良渚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待解,還有不少未解之謎,還有很多沒有做過發掘的區塊。后續我們繼續按部就班去做,要按照規律來。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