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兩黃金一塊匾 四朝煙水六必居
醬菜,是老北京吃飯時必不可少的那一口,而醬菜老字號六必居,更承載著這座古城數百年的滄桑記憶。關于六必居,很多人都津津樂道于嚴嵩所題的匾額,那“心字加一筆”的生動細節。然而,對于老字號而言,一塊匾額意味著什么?僅僅只是一個有趣的傳聞嗎?非也。一塊匾額,是一家鋪子的招牌。有招牌,就有生意,就有掌柜和伙計的一條心。
在新開放的六必居博物館中,一張老照片帶我們走進了這塊牌匾背后的故事。這張老照片攝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9月25日)。當時,六必居大掌柜張奪標為慶祝建店500周年,請大北日夜照相館的攝影師為全店的掌柜伙計照了一張大合影。按照片時間推斷,六必居打從明朝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就已經存在了,迄今已有580多年歷史。
根據舊時鋪號的規矩,掌柜一般由賬房升任,但張奪標是個例外——他是由糧柜破格被升為掌柜的。個中緣由,得從百年前的那一場大火說起。1900年6月,隨著光緒帝向列強宣戰,義和團團眾大量涌入北京,京城陷入了內外交困之境,外有八國聯軍虎視眈眈,內有義和團大肆燒砸“洋人”產業。偌大京城,竟沒有一處老百姓的安身之所。前門外曾是繁華的商業區,彼時也是一派蕭索,而矛盾也在靜默中醞釀。
在距離六必居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名為洋德記的藥房,以販賣外國藥為營生。義和團進京后,這家鋪子悄然把名字換成了“老德記”,但依然不肯放棄洋藥生意。這個秘密很快被義和團發現了。6月16日,有暴徒沖進了老德記,在店內瘋狂打砸,掌柜伙計逃得不見蹤影。一片混亂中,有人在鋪子內放了一把火,火苗迅速攀上了木質的梁柱,又以令人驚恐的速度傳遍了整條商業街的鋪面。
前門外陷入了一片火海,六必居也沒能逃過此劫。當火勢蔓延到自家店鋪時,伙計張奪標的第一反應卻不是跑,而是想辦法把梁上的牌匾撤下來——鋪面救不得了,但只要這塊牌匾還在,招牌就還在!張奪標背著沉重的牌匾,一路跑到了位于崇文門外的臨汾會館,小心地存放了起來。
這場大火擊垮了六必居的東家趙致中。萬念俱灰的他,給了伙計們散伙錢,自己也打算回山西臨汾老家。可是,匾額還在,手藝還在,數百年的故事豈能說斷就斷?當時的掌柜霍凌云不信這個邪,鉚著一股勁兒,要把六必居的匾額重新掛起來。他召回了一些伙計,湊了些錢,又派曾被辭退的學徒孫萬泰去撿些木料,一點一點搭建起了六必居的新店面。
新店落成后,深受感動的趙致中要給霍凌云1000兩銀子作為酬謝。其實,蒙受巨大損失的老東家哪還有什么銀子呢?霍掌柜心知肚明。精通世故人情的他沒有取銀子,而是提出把銀子放在柜上“吃股”,也就是所謂的“虛本實利”。如此一來,趙致中便以股份的方式回報了他。從此,霍凌云從掌柜變成了股東,六必居的賬冊里開始寫上:霍凌云,原本銀壹仟兩。
六必居重新開張了,那塊劫后余生的匾額,又被高高掛起。為了這塊匾額,還有李向榮、孫萬泰等十多人付出了努力,并得到了新店的股份回報。這樣大規模入股的方式,在六必居的歷史上絕無僅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要一種樸素的共同信念。對于這些辛苦打拼的生意人來說,信念,就凝聚在那一塊牌匾上。匾上的字是嚴嵩寫的嗎?是也罷,不是也罷,對于一個鋪子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寶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與許多老字號一樣,這塊牌匾再次遭到破壞,六必居門店也更名為“紅旗醬菜廠門市部”。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向周恩來總理提出想參觀六必居。周總理隨即指示有關部門將六必居老匾取出,字樣重鍍二兩黃金,將牌匾懸掛在六必居店堂之中,接受了田中角榮和日本漬物協會的參觀。由此,眾多老字號接連掛回了傳世的牌匾,而京城老字號的故事,也將繼續講下去。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