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Lab年度論壇暨"2020中國汽車產品趨勢大會"舉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23日訊 昨日,AutoLab年度論壇暨“2020中國汽車產品趨勢大會”在珠江之畔成功舉辦。以“新時代,新生代”為主題,諸多汽車產業上下游企業領導、汽車行業專家學者、知名汽車媒體人共聚一堂,就當下汽車行業在“電動化”、“自動駕駛”發展中遭遇的若干難題,展開了深度探討。
借大會契機,AutoLab發布了《展望中國汽車行業未來的新能源發展趨勢主題報告》,報告以翔實的數據結合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破繭抽絲梳理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脈絡,分析各類現有能源發展前景,提出風電制氫,發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未來趨勢,其目的就是實現風能利用最大化,在總體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和研判,獲得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可。
就未來的氫燃料電池技術趨勢而言,現在的電動車將扮演不可或缺的技術儲備基礎。所以,中國的新能源政策以及各大車企在電動化道路上的探索,將在未來顯示出自己的核心價值。
大會現場,AutoLab聯合30位產品經理共同評選出的“金焰獎”正式揭曉,在近百家媒體同仁的見證下,凱迪拉克CT6、長安福特銳界ST、新寶駿RM-5、2020款 WEY VV6、保時捷Taycan、吉利博越Pro、紅旗HS7、ARCFOX ECF、風神奕炫、廣汽本田奧德賽銳·混動、奧迪Q8、幾何A、一汽豐田卡羅拉、領克03 、愛馳U5、威馬EX6、全新哈弗H6、東風日產第七代天籟共計18款優秀車型脫穎而出,分別斬獲18項大獎。
復雜留給工程師,簡單留給用戶
隨著通訊、電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諸多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汽車設計開發也迎來了新的挑戰,新老造車企業紛紛加快市場響應速度,突破韁繩不斷創新。互聯網時代產生了大量的用戶數據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和挖掘,車企及供應商可以快速獲取用戶的真實需求,及時調整設計方向,為用戶提供精益求精的用戶體驗。根據大數據優化用戶體驗的方式,顛覆了用戶調研等傳統汽車設計工具。
在交互方式上,近年來車內也出現了語言交互、手勢控制、多模態交互等愈來愈豐富的工具,如何踐行“復雜留給工程師,簡單留給用戶”的設計原則成了重要的課題。工程師需要分析用戶不同場景下的需求,并通過傳感器及算法的組合,賦予車輛思考的能力,直接為用戶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
“汽車設計正經歷著從無感設計到五感設計,再從五感設計回歸無感設計的過程”,與會嘉賓博泰交互設計總監朱健分享道。一開始我們的汽車座艙是冰冷的,科技的進步賦予了座艙感知與交互的能力,但這遠遠不夠,智能座艙設計還需要化繁為簡,從而讓用戶使用的時候,不會有冗余的操作甚至是多余的思考。
L4級自動駕駛最快有望2021年實現
自動駕駛也是本屆大會的核心議題之一,即將到來的2020年是多數汽車廠商L3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元年。L3自動駕駛可以在限定場景內,短暫解放駕駛員的四肢及大腦,緩解駕駛疲勞感。但當自動駕駛系統遇到特殊場景無法做出判斷時,依然需要人類駕駛員接管。目前而言,L3自動駕駛有較大的用戶需求,更容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未來幾年市場前景廣闊。
L4自動駕駛已屬于高級別自動駕駛范疇,在限定場景內,L4自動駕駛可以完全不依靠人類駕駛員,即使遇到復雜場景系統也可以自行作出判斷。與會嘉賓吉利汽車研究總院院長胡崢楠認為,L4以上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對車企而言不是產品,而是一種全新的服務,更是一種新生態。當自動駕駛成為一種車企提供的服務,便意味著一旦自動駕駛發生事故,責任將由車企承擔,這如同乘坐出租車發生事故,責任應當由出租車公司來承擔。
L4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科技何時能夠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與會嘉賓吉利汽車研究總院院長胡崢楠也做出了自己的分享,他認為目前制約L4級自動駕駛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傳感器精度和人們對自動駕駛技術誤判率的態度。
現階段傳感器精度普遍無法支持車輛高速移動時對道路環境的實時感知,要想實現L4級自動駕駛,提高傳感器精度是務必跨越的一道技術門檻。其次,自動駕駛落地后,依然無法保證0%的出錯率,雖然人類自己駕駛時的事故率遠高于自動駕駛的出錯率,人類依然無法忍受。綜合而言,車企及自動駕駛公司想要跨越這兩個門檻,最快也要在2021年到2022年之間才能實現。
年歲將至,各大車企2019全年銷售工作即將收官,可以預見的是2019年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又將是難挨的寒冬。在這樣一個寒冬里,作為行業領先的汽車科技媒體,AutoLab通過舉辦這場年度盛會,煥發自身的光和熱,給汽車行業帶來了溫暖和信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