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
初冬的松溪,早晚氣溫微寒。但公園、沿溪的步道上依然有許多市民在鍛煉、散步,享受著宜人的環境。
福建省松溪縣素有“百里松蔭碧長溪”的美譽。不久前,松溪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一座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城,如何成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
優良的生態環境要有“天資助力”,更要有“后天努力”。松溪縣不忘“綠”的本色,堅持保護優先、綠色引路、生態導向,實現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
2018年,松溪境內地表水水質保持Ⅱ類標準,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例為98.63%。全縣生產總值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0%。
綠色引路 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在“百年蔗”產地松溪鄭墩鎮萬前村,甘蔗成片,空氣中彌漫著甘蔗的香甜;
在松溪舊縣鄉,“稻-漁”種養的循環生態新模式蔚然成風,“稻花魚”牌綠色大米和生態魚頗受市場歡迎。
“去年栽下的數十畝火龍果、芭樂樹,現在已掛了不少果,很多游客來我這休閑采摘。”南平旺鑫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福財說,村里發展現代農業能夠讓當地村民在家就業,早日實現脫貧目標。
如何把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近年來,松溪縣注重根植生態自然資源稟賦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圍繞南平市七大綠色產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綠色農業、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并瞄準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機電制造+新型輕紡“3+1”產業,打通“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新路。
“2018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6507萬元,同比增長151%。”松溪縣縣長蘇建旗介紹。
綠色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松溪縣經濟增長新態勢。2014、2015、2016年,松溪連續三年進入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行列。今年1-10月,松溪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
水美城市建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松溪因水而名 因水而興
2016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實施水美城市發展戰略,松溪縣牢牢把握機遇,迅速打響水美松溪城市建設戰役, 統籌結合閩江防洪工程南平段(松溪)項目、城市濕地公園、文秀湖景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棚戶區改造、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湛盧山生態文化旅游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等多個項目,做足“水文章”,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水美城鄉景色。
“水美城市建設項目,是松溪縣迄今為止最大的城市建設工程,建設涵蓋松溪干流、文秀湖流域和小武夷水利風景區3個區域,項目帶動投資數十億元。”松溪縣委書記黃美萍說。
漫步在城區松溪河畔,只見成群的白鷺在溪流岸邊覓食。在松溪河畔的樟樹林濕地公園,不少居民在此跳操、舞劍、跑步……“縣里建設水美城市后,這里環境變美了,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場所。”70歲的市民張老伯說。
不僅是縣城居民有獲得感,農村居民幸福感也不斷提升。青山環抱的花橋鄉源尾村,不僅全面開展村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綠盈鄉村”,還積極發展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辦起小徑竹筍、菊花茶等加工企業,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山更好、水更清、林更優、田更潔、天更藍、業更興、村更美,這是我們農村發展的目標。”黃美萍說,松溪在全市最早實行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城鄉一體化模式處理,并探索建設“表現換積分、積分換物品”的“愛心美德公益超市”,引導群眾參與垃圾回收利用。
目前,松溪全縣102個村已有97個村完成了整村推進整治,鄉鎮廚余垃圾減量化處理率由10%提高至33%。
“水美城市項目建設,就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黃美萍說。(作者 陳偉 董昌鑒)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