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天使”大撤退
2019年,吳濤被迫“換了三次工作”。
從手握十幾個項目的早期投資人,到公司的銷售總監、CFO甚至CEO。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被投公司的核心高管,凡事都親力親為。
吳濤別無選擇。“前兩年花出去了太多錢,2019年錢比較緊,不敢也沒實力隨便出手了。資金缺乏,已投項目也問題頻出,閑下來的時間,不如去‘救一救’已投項目。”吳濤向投中網坦言。
一年間,光環褪去的早期投資人不止吳濤一人。事實上,整個2019年,與之前“三天一出場、兩天一演講”,被嘲笑“呱噪”相比,早期階段的投資人顯得格外低調,令人頗不適應。
“天使去哪了?”不時有人念及。
01
“天使”大撤退
千百萬倍收益的暴富神話總能讓人熱血沸騰,眾多天使投資人曾因此一戰成名。
昔日,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投資聚美優品獲取百倍回報的故事一直為行業津津樂道;而當時,沒有任何投資經驗的吳世春通過天使投資玩蟹科技,用40萬元獲得了6億元的回報,比當初的投入翻了1500倍;憑借早期投資阿里巴巴,孫正義彼時不僅一躍成為日本首富,更是一度被視為投資巨擘的圭臬。
傳奇無法復制。
2019年,在不確定性加劇的格局下,一級市場逐漸失去“容錯”的耐心,不再癡醉于“閉著眼睛賺錢”的美好光景。
“本質上看,天使投資‘高回報’對應的則是高風險。”某VC機構合伙人林磊對投中網表示。
“從主觀的角度來看,過去天使投項目是以為那些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項目能夠快速翻倍退出,但目前來看這種情況并不樂觀。”毅達資本相關負責人告訴投中網。
按市場不完全統計,天使投資大致的收益分布為:50%的投資最終會徹底失敗;20%的投資能保本;20%的投資可以實現2-3倍的回報;9%的能拿到10%的收益;只有1%的投資才能實現20倍以上的收益。
“寒冬來臨后,募資變難,LP出手更加謹慎,更關注天使機構以往的業績表現,所以市場會出現分化,機構募資困難,自然投的項目數量和金額就減少了。”青山資本創始人張野對投中網分析稱。
某知名天使機構LP劉林更是對投中網直言,“今年來看,我更愿意把錢交給偏后期的基金。也有一些曾經活躍在市場上的天使機構出來募資,我們的決策周期會相對比較長。”
在LP的壓力下,GP也在變得保守。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19年,投資機構日漸采取規避風險、聚焦價值投資的投資策略,減少早期項目投資,整體創投市場投資機構的投資階段趨于后移。
“前些年演講中經常以‘天使投資’為標簽的知名機構,今年還能聽到幾個呢?”林磊對投中網反問道。
02
強者效應凸顯
“如今的早期投資再也不是那個不看PPT、只靠拍腦袋或拍大腿就敢快速出手的草莽時代。”林磊對投中網表示。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強者恒強的時代。
昔日大量熱錢涌入的盛景不復存在。“‘全民VC’時期,資金供給過剩。”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對投中網表示,“換句話說,不該早期品類的錢都進到了天使機構里。”
2019年,當市場回歸冷靜,“強者”的優勢顯現。“募資端來看,天使機構的‘二八理論’強于任何其他投資階段的機構。”劉林告訴投中網,“本身早期投資的巨大風險就擺在那,我們只能讓GP靠實打實的業績說話。”
投資端亦然。
“事實上,這個市場情況會幫助頭部的早期機構。”朱天宇對投中網表示,“以前可能有更多的堪稱‘無厘頭’的資金搶進來‘塞錢’。現在,這些錢‘跑’了,頭部機構有了更多機會和真正看好的創業者去深入交流,構建信任。”
曾在2018年上半年“暫停投資”的張野同樣嗅探到了巨大的機遇。
“2019年項目普遍的估值比2018年低了將近50%,泡沫大幅減少,創業者也更加理性,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所以2019年青山比過往要更積極一些。”張野告訴投中網。
從項目方的角度來看,如今的創業門檻也在越高,僅憑一個“華麗的想法”就可以拿到天使投資的時期難以復返。
“前些年,很多創始人創業的想法都不是原創的。他們知道用哪個想法能拿到天使投資就會穿上哪個‘馬甲’。”林磊對投中網舉例稱,一個創始人2018年初還在朋友圈表示“All in AI”,到了4月就變成了“All in 區塊鏈”。到底要All in 什么,沒人知道。
天使市場火熱時,這樣“忘記初心”的創始人不在少數。
“一些創始人的初心居然會為了融資而改變,這是令人悲哀的。”同樣,吳濤對投中網表示,“只是去追逐投資人口中所謂的模式。如果機構愿意押注這樣的人,那么機構的‘天使’角色一定是有害的。”
顯然,2019年,“天使”們也在變得理性。
“過去的投資如同昆蟲繁殖,無數創業者最后只要有一個跑出來就能拿到高額回報;但現在的投資就像哺乳動物,項目需要資源加持與專業化的培育。”毅達資本相關負責人對投中網表示。
因而,“穩健”成為了2019年早期投資的一大關鍵詞。
整體來看,“早期機構在模式上會更傾向于投一些比較穩的賽道,能夠直接滿足用戶需求,不建立在燒錢基礎上的商業模式,能夠盡早實現自我造血功能的企業更容易拿到融資。”張野對投中網分析稱。
03
投資鏈條生變
毫無疑問,天使機構是新經濟的毛細血管,也是一級市場投資鏈條的牽頭人。
早期投資案例驟減,對于后期投資是否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沒有消極影響。”PE機構創始合伙人金盛毫無遲疑地告訴投中網。
作為從業15年的“投資老兵”,金盛認為,經濟有周期,投資的根本卻始終如一,“早期機構的自我凈化將從早期優化整個資本市場,這對之后入局的VC/PE都是一件好事。”
另一位知名共享單車后期投資人邢楓則對投中網笑稱,“如果不是出生在那個‘熱錢遍地’的時代,有些共享單車可能不會‘死’得那么快。當然,有的根本就不會出生,談何‘死’?”
從這一角度,“早期投資案例驟減,其實是替VC/PE提前做了一輪選擇。擺在VC/PE面前的項目雖然少了,但好項目還是那么多,差不了多少。”邢楓解釋稱。
其次,對于商業邏輯合理的項目而言,早期投資的意義并非在于讓項目“活下來”,而是讓項目“跑得快”。
“如果市場整體慢下來,未來,我們可能投不到三年前成長起來的案子,但是我們可以投五年前(成長起來)的。好項目依舊可以獲得應有的資本支持和估值,只是試錯成本變高了。”金盛對投中網表示。
另一方面,不同于金盛和邢磊的投資邏輯,對于傳統領域的PE投資者來說,PE并非VC后的輪次,而是“新一輪增資”。
專注于傳統消費領域的PE機構投資總監田菲對投中網解釋稱,“由于許多傳統企業前期現金流很好,與‘燒錢’的風口項目有本質上的差異。對于它們來說,后期的融資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競爭。”
因此,這樣一個“全新的輪次”與早期的融資并無直接關聯。
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看,“傳統企業的未來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早期投資是資本市場創新的激活器,無形的力量不可估量。”田菲提到。
正如張野所述,“早期投資機構的血液充足,是創業創新有效發生的保證。短期內,早期機構的自我凈化是一個好現象。長期來看,如果行業普遍缺乏信心,加上缺少相關政策扶持,導致未來早期投資機構減少就不是個好現象了。”
吳濤也在期待著資本市場信心的重振。
“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做回天使投資人。”雖然“換了三次工作”,吳濤對于天使投資的初心并未改變,“我喜歡那些有夢想的創始人不斷顛覆我的想法。就像在入行之初,我曾想要顛覆這個世界。”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