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有多暴利?1臺iPhone掙的錢,等于30臺安卓旗艦
關注數碼的小伙伴都知道,這幾年蘋果發布的產品幾乎沒有創新。
隔壁安卓的全面屏1年迭代好幾次,iPhone的劉海屏3年不變,庫克年年吃老本。
所以小雷經常看到網友們的吐槽:
新iPhone發布,換個顏色賣5k多,我買你個鬼;“新MacBook Pro發布,換湯不換藥,收智商稅嘛;“新Mac Pro發售,又丑又貴,誰會買呀?”……
微博上各種“堅決不買”、“再買蘋果是狗”的評論可是滿天飛。
讓小雷一度以為,蘋果銷量今年肯定涼涼,利潤大跌虧到爆炸。
然鵝,打臉的來了。
著名分析機構發布報告,蘋果在第三季度拿了智能手機行業66%的利潤。
全球銷量最高的三星僅占17%利潤.....
最后剩下的17%由小米、OPPP、vivo等國產品牌和其他小眾手機瓜分。
小雷拿一句話總結,蘋果吃肉,三星喝湯,其他人舔碗……
為什么蘋果年年沒創新,大家都嫌棄說堅決不買、即將被某錘收購的情況下。
竟然還能拿走智能手機66%的利潤呢?
原因有很多,小雷給你們簡單分析分析。
蘋果:低成本+高售價
我們知道,賺利潤肯定和成本掛鉤的。
而在動不動上萬的售價面前,iPhone的成本那可是低到爆炸。
就拿今年最貴的iPhone 11 Pro Max 512G舉例。
你們猜這部官網售價12699,實際硬件成本要多少?
網上有專業人士拆解過。
iPhone 11 Pro Max 512G最貴的是三攝相機模塊,73.5美元;其次是XDR屏幕和A13處理器,分別為66.5美元和64美元。
整機硬件成本總計大概490.5美元,約合人民幣也就3445元。(實際上以蘋果幾億的銷量,成本能壓得更低)
也就是說,硬件成本價僅占手機售價的27%,iPhone售價是成本的4倍!
不算廣告稅費、組裝研發等支出,意味著賣一臺iPhone 11 Pro Max 512G,蘋果有9254塊的利潤空間。
我們再來看看總利潤排二名的三星,用它和和蘋果對比一下。
三星今年的旗艦S10+(8+128G)官網售價6399,但實際硬件成本為420美元(約合人民幣2950元)。
也就說S10+的硬件成本占手機售價的46%,蘋果則是27%,國產手機更不用說了,走性價比路線成本會更高。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蘋果才是真正的“暴利”,在成本控制下甩開第二名一大截。
為什么蘋果的成本能做到這么低呢?肯定有小伙伴疑惑。
成本低首先要到歸功于蘋果擁有一條強大的供應鏈。
我們看到中國有很多富士康工廠,而這些工廠主要是蘋果進行集裝的主要基地。
So,蘋果就可以將組裝工作轉移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家,獲得價格相對較低的人工。
并且蘋果在硬件供應商選擇方面,從來不會固定用哪幾家,而是像渣男一般,有超過兩百家的供應商,誰價格便宜用誰。
這樣蘋果就可以在多家競爭下,取得一個較低的價格。
Emmm,果然是腐朽的資本主義……
誰給蘋果賣這么貴的勇氣
有人會說:蘋果成本辣么低,憑什么賣這么貴?
一個當然是蘋果的影響力啦,智能手機甚至是科技界的一哥,全球第一品牌。
很多人心里,蘋果就代表著“科技、好用、裝逼味濃(?)”。
加上蘋果也有在苦心經營“人設”,不管是平面廣告視頻廣告,還是蘋果實體店,都體現一種所謂的“高逼格”。
所以蘋果的品牌溢價,可不是其他公司能比的,參考一條數據線賣100多。
另外研發成本對售價的影響也很大。
蘋果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可是毫不手軟的。
在今年第三季度就投入了42億美元,占總收入的7.9%。
畢竟要保住“手機一哥”的位置,這些研發成本肯定不能省吶。
其他方面蘋果雖然也下了不少成本,但仍然還是蓋不住它“低成本高售價”的本質。
很多小伙伴知道,蘋果比安卓的旗艦可是貴了兩倍,甚至三倍不止。
既然大家明知道蘋果價格高得離譜,沒性價比可說。
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掏凈錢包,榨干花唄去買iPhone呢?
小雷覺得啊,蘋果可能靠著這幾把刷子,來俘獲這一幫果粉。
比如秒天秒地秒泰迪蘋果自家的處理器。
每年A系列處理器都是性能最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對手。
還有頂級的屏幕。
LED時代,就不多說了,當其他手機屏幕還是大果粒的時候,蘋果早已上了視網膜屏。
今年的iPhone 11 Pro更是喪心病狂,用了超視網膜XDR屏幕,不管是最高亮度、對比度,還是實際觀感,都是最頂級的。
這些還是硬件層面的亮點,說到殺手锏,是它的系統生態。
用Apple ID和iCloud賬號把整個蘋果不同硬件、不同系統之間串聯起來。
比如小雷在iPhone上復制一段話話,下一秒就可以在iMac上粘貼到Word上。
在iPhone上拍了視頻,可以通過Airdrop發送到iPad上進行剪輯。
關鍵是iOS干凈的軟件,強大的優化,App Store里所有App要經過蘋果官方的審核,流氓App極少見。
加上所有App的推送要經過蘋果官方服務器,這樣的做法減少了很多瘋狂轟炸的推送。
同時也能減少運存的使用,減輕手機的運存負擔,所以我們才能體驗到流暢干凈的iOS系統。
當然,少不了數據不互通這一點,玩過王者、吃雞的小伙們相信深有體會。
一旦換成安卓機數據全沒了,等于開了一個新賬號。
小雷說的這些處理器、屏幕、系統這些,可能是大家心甘情愿掏錢買蘋果的原因叭。
國產不如蘋果?
之前大家都說“蘋果不行啦”、“蘋果涼了”、“蘋果要被某錘收購(?)”……
可是這利潤榜第一名,66%的利潤占比,就讓這些言論不攻自破了。
蘋果還是手機界的一哥,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但是我們國產手機就這樣了?
其實不是的,小雷作為一名科技博主,更加關注咱們的國產手機。
雖然國產品牌與蘋果確確實實有差距,但這差距已經不是前幾年辣么大了,而是在無限縮短。
很多方面,甚至比蘋果做得更好。
比如華為旗艦手機在DXO的手機相機排行榜,每次都是屠榜的架勢,早已超越蘋果。蘋果年年堅持大劉海,OPPO早已公布屏下攝像頭技術了。當蘋果以為18W是快充時,安卓已經上了65W了。還有我們的5G技術,至少比國外廠家領先半年,比蘋果領先一年。最重要的還是超高的性價比,讓更多人以最少的價格享受最好的配置。
看到差距,才知道怎么努力。
未來幾年,可能還是蘋果的天下,但再過幾年呢,誰也都說不清楚。
小雷最后一句話總結,蘋果還是大佬,但國產未來更加可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