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鄉村振興加速度:力促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
廣東鄉村進入快速發展時代。
7月12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并正式公布,《規劃》一共九章,從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等多個方面“發力”鄉村振興。
“廣東規劃的主體內容是跟中央鄉村振興規劃對接,然后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提出了一些操作性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并根據這些部署具體工作。”農業發展銀行周永剛博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比如規劃提到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契合。廣東產業體系比較成熟,產業融合肯定作為未來很重要的抓手來推進。”
此外,《規劃》還將重點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目前,資金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并沒改變。如何通過創新,多渠道引導資金“下農村”,成為《規劃》的重點之一。
多策提升農民收入水平
《規劃》的期限為2018-2022年,分別明確至2020年和2022年的目標任務,其中提出到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現行標準下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所有自然村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徹底改變;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等等目標。
2018年,廣東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7167.7元,比上一年增長8.8%。
那么,要如何實現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的目標呢?
一位專門研究廣東鄉村振興問題的專家向記者表示,提高農民收入,重點還是要關注農業這一塊。“現在農民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一般來說如果一家能有兩個人外出務工,那么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沒問題。問題是有一些家庭沒有勞動力,只能在家鄉附近的農場或者企業工作。但是農業工人,據我所知一天工資基本上沒有超過100元的。加上還有土地流轉的收入,一年一畝大概800到1000元。
那么,要怎么提高在農村當地的居民收入?這位專家指出,需要改變資源投入過度向龍頭企業傾斜的局面。“現在很多地方是‘扶大不扶小,扶強不扶弱’,但農業資本化中,中小農戶得利不多,建議構建一個扶持小農戶的政策體系,給農民更多技術、資金的支持。現在,小農戶也可以很好地發展,尤其是廣東比較特殊,有兩個超大型城市,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非常強烈,小農戶可以通過電商將農產品銷售出去。”
《規則》中明確提出,扶持小農戶生產。提高小農戶組織化水平,加快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引導小農戶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支持個體農戶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風險能力,適度擴大規模經營。
同時,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市場+合作社+農戶”“供銷社+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到2022年,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戶覆蓋率達到50%以上。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規劃》多次提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提出要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等“四變工程”。到2022年,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6億人次,總收入達到2300億元以上。
同時,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傭+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緊密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農民要致富,但農業的收入有限。因此,在農業之外,要發展二三產業,比如鄉村旅游、工業等等,來擴展農民致富的道路。”暨南大學教授胡剛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發揮廣東鄉村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資源,同時加強鄉村的交通與大灣區的連接。另外,也需要提高政府的財政轉移,加強投入交通、產業等多方面。”
資金怎么來?
鄉村振興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資金的問題。那么,廣東將通過什么辦法,使資金“活水”流入鄉村?
首先是財政支持。《規劃》提出,設立省級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推進省級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賦予縣更大自主權,支持全省縣域推進鄉村振興。省財政按照每個5000萬元的標準安排補助資金,支持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18-2020年共投入75億元。
同時,吸引社會資本。《規劃》提出,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創新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此外,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尤其是將實施推進“萬企幫萬村”,以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為重點,鼓勵企業整縣整鎮幫扶。到2018年年底,動員組織3000家以上企業參加幫扶;到2020年年底,動員組織6000家左右企業參加;到2022年年底,動員組織10000家左右企業參加。
最后是加快建立健全適合廣東農業農村特點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比如,加大鄉村旅游項目金融支持,探索門票收費權質押、景區經營權質押等信貸產品創新。力爭到2022年,全省涉農貸款余額超過1.5萬億元。
“鄉村振興需要解決人才、錢、物資投入以及體制機制的問題。現在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既可以防范地方政府過度舉債融資的風險,也可以推進市場化進程。”周永剛指出,“所以廣東提到要發揮社會資本更突出的作用,跟國家宏觀政策相吻合。作為一個經濟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市場化程度更高,肯定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有更多、更豐富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
不過,他指出,各地應該通過規劃讓社會資本明晰鄉村振興的重點,防止資源浪費和打擊社會資本積極性。同時,應該有風險紓解機制,解決社會資本的后顧之憂。
土地是農村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規劃》提出,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強化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權能,嚴格依法保護農戶承包權,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的有效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發展路徑。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以及風險防范體制,規范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此外,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和代耕代管、土地托管等服務帶動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到2022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達到45%。
“土地是資源變資產的一個非常良好的途徑。”周永剛表示,“無論是三塊地的改革,還是兩權抵押,中央從2015年開始試點到現在。今年五部委聯合出臺了一個關于金融服務相關證明的指導意見,其中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項,就是要加快推動兩權抵押貸款,配套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今年2月,《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積極穩妥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結合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進展穩妥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資產股份等依法合規予以抵押,促進農村土地資產和金融資源的有機銜接。
隨著農村土地的逐步“盤活”,廣東的鄉村振興也將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不過上述專家提醒,土地流轉應該注意適度規模化。“并不是流轉規模越大越好,防止土地太過集中的流轉到資本手中。”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