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粗患病風險增 臺灣5成青壯族逾半年沒量過腰圍
中新網8月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許多人經常以體重判斷是否肥胖,卻忽略腰圍的重要性。臺灣醫師表示,腰圍粗代表內臟脂肪多,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臟病風險是常人的1倍以上,但卻有多達50%的青壯年超過半年沒量過腰圍。
臺灣“健康署”、千禧之愛基金會今天舉辦記者會,發表“臺灣家庭健康管理認知與行為”調查,并呼吁民眾留意腰圍帶來的警訊。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成功大學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調查顯示,多達56%受訪者坦言曾因身材,被家人以“死胖子”、“肥豬”、“大屁股”等酸言酸語攻擊,但家人大多出一張嘴,后續并沒有積極關懷、陪伴運動或就醫,因此超過半數受訪者即便知道身材走樣會危害健康,仍然沒有積極瘦身改善。
臺“衛福部”統計指出,臺灣人10大死因當中,慢性病就占了5 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臟疾病等,體重過重、腰圍過粗及“三高”疾病,正是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
不過,“健康署”調查發現,島內青壯族群有50%以上超過半年沒量過腰圍,65歲以上也有30%從未量過腰圍,卻不知腰圍過粗,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的風險恐是常人的1.44及1.56倍。
吳至行強調,腰圍粗不只是讓身材走樣,也代表內臟脂肪囤積過多,容易導致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及血糖升高,增加“三高”疾病風險。
“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陳妙心表示,成年男性腰圍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圍大于等于80厘米,就代表腰圍過粗,另提醒民眾千萬別以褲子評估腰圍寬度,畢竟褲子布料具有彈性,會造成誤差,等到穿不上時已經太遲。
陳妙心呼吁,40歲以上民眾應注意潛在的健康警訊,了解自我的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很多民眾不了解量腰圍到底該量哪,陳妙心說,腰圍位于腸骨上緣和肋骨下緣的中間點,測量時先吸一口氣,在吐氣結束準備吸下一口氣的時候,就是最佳的測量實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