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不同 研究:爸爸帶小孩更幸福媽媽更憂郁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研究發現,父親照顧孩子時,有較多幸福感;反之,母親則會產生更多憂郁癥狀。專家指出,因父親照顧孩子多從事休閑、游戲活動,女性則多承擔“必須”、或“不得不做”的事項。
臺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發布新聞稿指出,一篇今年刊登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的研究指出,相較于母親,照顧孩子時,父親有更多的幸福感。
此研究為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學者所進行,將3項獨立研究,共計超過18000人的數據,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郁癥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分析,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
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郁癥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郁癥狀。
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性別的快樂感受與照顧孩子有關聯。男性在照顧子女時更快樂,女性則沒有,且男性在與孩子平日的互動所呈現的幸福感高于女性。
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現代父親參與照顧子女的比例愈來愈高,但父親普遍和孩子的相處多以從事游戲和休閑活動為主,照顧上仍以母親承擔較多的工作和責任,因而生養小孩對于男性可增加幸福感,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則感覺到較少的快樂和較多的罪惡感。
林家興建議,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可營造游戲和休閑的氣氛,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的連結,當父母和子女玩樂及互動變多,作為父母的快樂和幸福感自然也會提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則說,無論是教或養,通常在照顧子女時,像是孩子的飲食、生活作息、學校作業等,大部分女性所承擔的幾乎都是“必須”或“不得不”要做的事項,而帶孩子出游、做運動、逛大賣場,這時父親的角色才會出現。
葉雅馨建議,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可和先生討論商量,在“輪流”、“分享”、“分擔”的照顧過程,另一半也更能體會教養孩子的樂趣及辛苦,平日即建立可尋求協助的親友及鄰居的口袋名單,或找相近年齡孩童的家長共組照顧網絡相互支持。
在工作和教養孩子之余,葉雅馨建議,父母可留有自己的時間,即便是一星期的某天晚上,或是每天一個小時,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聽歌、追劇、玩游戲,有助轉換情緒,增添照顧孩子的質量及幸福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