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已不再變老》:遲到已久的紀念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紀念日。近日,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在中國內地上映。這部豆瓣評分為8.8的影片用真實的影像記錄了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如今,一戰硝煙已經遠去百年,我們生活在和平的藍天下,影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可以回望反思那段歷史。
紀錄片的真實力量
歷時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席卷了歐、亞、非三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吞噬了上千萬人的生命,是二戰之前人類歷史上破壞性最強、波及面最廣的戰爭。在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指環王三部曲的導演彼得·杰克遜,利用了大量在博物館中珍藏的影像和訪談錄音,從普通士兵的角度展現了這場戰爭真實的一面。
本片最大的亮點就是用當前最先進的修復、上色及3D 技術,將百年前的影像進行全彩修復并重新加入聲效。影片以英國老兵的口述史為旁白還原了一戰士兵的遭遇和感受,為觀眾呈現了身臨其境、極度真實的沉浸式戰爭體驗。影片開頭部分是過去的黑白影像資料,我們看到了被戰爭宣傳機器鼓動、一腔熱血渴望走上戰場的年輕人。上戰場前,他們對戰爭一無所知,只是因為同齡人的“羊群效應”,不惜瞞報自己的真實年齡也要上戰場。當他們漸漸靠近戰場,電影的畫面突然轉為全彩,將觀眾帶到戰場環境之中。當時的攝影機還是個稀罕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英國士兵面對鏡頭時夸張的表情,這反而增加了電影的真實感。特別是在影片中段,導演將休整時對著鏡頭大笑的士兵與戰場上的尸體快速切換,這種蒙太奇的拍攝效果令人震撼。影片從細節處鮮明地表達了反戰的立場。這不禁讓人想到1930年由劉易斯導演的影片《西線無戰事》(改編自雷馬克同名小說)。這兩部影片的題材不同:一部是紀錄片,一部是劇情片;影片視角各異:一部從英軍的視角,一部從德軍的視角。雖然視角和類型不同,兩部影片卻表達了同樣的反戰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已不再變老》用紀錄片的鏡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冷靜客觀的視角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電影的力量來自于真實記錄的力量。
人性中最大的惡
和以往的戰爭不同,當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戰爭變得極度慘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雙方都擁有當時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可悲的是,技術的進步并未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助長釋放了人性中最大的惡,讓戰爭變得更加恐怖猙獰。影片中,一些老兵感慨道:戰爭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一些騎兵的沖鋒砍殺。年輕人的生命在坦克、毒氣還有馬克沁重機槍面前,如同紙片般脆弱。西線戰場上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都造成了百萬以上人員的傷亡。長滿壞疽的戰壕腳、四處亂竄爬上人臉的老鼠,上一秒還在和你聊天的戰友,下一秒就被狙擊手打爛的臉……《他們已不再變老》的部分畫面,會讓人有不適感,那樣的地方就是真正的人間地獄。
正如影片所展示的,當時的西線戰場上,英德雙方展開了令人煎熬的拉鋸戰。誰也無法攻陷對方的陣地,戰壕之間不斷堆積起累累白骨。這場戰爭中,沒有正義的一方。老兵的訪談記錄中不止一次提到了戰斗的毫無意義。他們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何而死。如果再聯系到當時的國際關系史,這種荒誕感會更加強烈。一場發生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刺殺事件,導致英德兩國的士兵在第三國的土地上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在真實的影片影像中,我們能感受到兩國普通士兵之間并無深仇大恨。他們都曾是顧家的丈夫、調皮的兒子、淳樸的剃頭匠或和氣的小店主。在影片中,英軍士兵和被俘的德國軍人坐在一起談笑、互換軍帽,就像朋友一樣。他們誰也不想成為對方的敵人和獵物。這也是一戰特別可悲的地方,皇帝、貴族、將軍們的野心與狂妄最終卻由無辜的平民士兵用性命來買單。
戰后“迷茫的一代”
一戰造成的最大后果不是燒焦的土地、炸毀的建筑,而是對年輕人精神的摧毀。當戰爭結束,老兵們回到家鄉,紀錄片又褪色回到黑白片的原始狀態。這些曾經懷著壯志豪情離國遠征的年輕人,并不像英雄那樣凱旋而歸,他們感受到的是民眾的漠視,沒有人在乎他們遭遇了什么。影片中,一名老兵說出了自己的憤怒,這么多年來,他原來工作的商店同事甚至都不知道他上了戰場,還以為他去上了夜班。這樣的不尊重解構了參戰的所有意義。這些退伍后的英國老兵,內心獨自承受著戰爭帶來的創傷和折磨。他們正是海明威筆下的“迷茫的一代”,這是被戰爭毀掉的一代年輕人。在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說:“所謂光榮的事物,并沒有什么光榮;所謂犧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只不過這些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掩埋掉罷了,有許多字眼我現在再也聽不下去。”在《他們已不再變老》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一戰戰場上像螻蟻一樣被撕碎的年輕人,你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海明威的文字。
在這部關于戰爭的紀錄片中沒有英雄。但更可怕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大多數人并沒有認真反思這場戰爭。從戰場上下來的人更多地流露出徹底的悲觀情緒,他們唱著粗俗的歌曲,對戰爭抱著消極厭惡的態度,但卻缺乏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積極行動,更多的是對毫無價值的犧牲感到困惑。對犧牲的冷漠就意味著離下一場戰爭不遠了。一戰之后,巴黎和會上勝利者的媾和沒有帶來永久的和平,反而帶來更多的仇恨和貪婪,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一戰戰場中的普通士兵,他們已不再變老,因為他們的生命終結于此。凝視這些被戰爭毀掉的年輕人,方知和平的可貴以及捍衛和平的不易。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