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的大碼頭和大源頭
原標題:“小劇場”的大碼頭和大源頭——寫在首屆中國(上海)小劇場戲曲展演暨第五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前面
已連續舉辦四年的“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于本月底再次啟幕,京、昆、越、滇、紹、豫、花燈、高甲、黃梅等九個劇種的九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將在長江劇場一一亮相。
與往屆不同的是,此次增名了“首屆中國(上海)小劇場戲曲展演”,宣示了這不僅僅是一次小劇場戲曲的“再出發”和“再起航”,更是一次“再擴容”和“再提升”。過去四屆小劇場戲曲節,在全國范圍內接收了14個劇種共163部劇目的申報,推出了35個佳作,體現出上海作為全國戲曲“大碼頭”的意識、作為及效應。此次增名,實至名歸,愈發鮮明地表達了戲曲節在忠實傳承基礎上發揮創造性,在弘揚特色基礎上擴大包容性,在立足上海的基礎上面向全國、服務全國的宗旨。
據統計,我國現有戲曲劇種273個,劇種表征雖千差萬別,審美基因則一般無二,即王元化先生所歸納的“虛擬性”“程式化”和“寫意型”。審美基因的共性,決定了所有戲曲劇種具備“一進共進”的潛能——這從昆曲、秦腔、京戲崛起后對各地方劇種所產生的影響上清晰可見。同時,戲曲作為農耕文明的藝術品種,從思想內容、藝術手法、綜合呈現到傳播方式,均面臨著向現代化和城市化演進的要求。這是所有當代戲曲劇種都應主動探索和努力進取的,也是筆者主張劇種不論大小、歷史無關新老,都要嘗試“小劇場”的理由。
小劇場戲曲的創演,須有思想的先鋒、藝術的實驗、觀念的突破和實踐的探索。“小劇場戲劇”源于上世紀中葉的西方劇壇,其初心是回歸戲劇觀演關系的本質,抵制戲劇創作的模式化和運作的商業化。上海于上世紀80年代末引進“小劇場”概念,先話劇后戲曲,在昆、京、越、川、淮等劇種次第開花結果,不僅出現了《鏡像紅樓》《情嘆》《傷逝》等佳作,而且集結成幾次小規模的展演活動。與傳統折子戲、原創小戲相比,這些劇作的質地和效應差異明顯,是戲曲創演應對當下、探索未來多種可能性的創造。以筆者見,“小劇場”是以場地樣式、觀演模式的變革作為驅動力,帶動劇目內容、呈現樣態的創新,因此“形式”是首要的、舉足輕重的。與話劇比,戲曲對形式的敏感度要遠超話劇。回看戲曲歷史,從宋元的勾欄、瓦舍,明清的庭園、戲臺,到近代的茶園、游樂場,再到現代的西式劇場,戲曲劇目和演員表演因演出場地形式的變化而變化,再明顯不過。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戲曲無論是思想、藝術還是市場的突破,都大可以借助“小劇場”來嘗試,這對當代戲曲的前途命運作用之大、意義之重,未可限量。有鑒于此,小劇場戲曲應成為思想深、藝術精、成就高、懂得觀眾審美心理尤其是年輕人需要的戲曲精英的競技場,而不能僅僅是作為戲曲外行、新手、“菜鳥”們的訓練場。
小劇場戲曲的發展,須有平臺的建設、機制的保障、創作的引導和評論的估量。四年多來,戲曲節的觀念越來越新,定位越來越明,成效越來越彰顯。通觀被納入五屆戲曲節的40多部作品,筆者發現一個趨勢,即漸從傳統小戲改編居多,向具有現代意識的新編、原創發展;從單一劇種呈現居多,向多個劇種甚至中西音舞藝術跨界融合發展——這是符合戲劇作為綜合藝術發展規律的,也是符合當代社會互聯創意要求的,從中可見戲曲節的文化追求。另外,在鼓勵思想藝術突破的同時,戲曲節也倡導市場探索,用優質的演出、名家的集聚、策劃的創意和宣傳的亮麗來吸引本與戲曲距離較遠的青年。社會經濟效益兩頭并重,這是符合國情的小劇場戲曲創演定位,也是戲曲節的立意方向。
當原創大劇場基本整體化,傳統折子戲演出完全固定化,小劇場戲曲便有可能取代傳統折子戲原有的地位,以其創意之新、制作之精、運作之快,不僅成為當代最常見的戲曲觀演模式,更因其思想先鋒性和藝術實驗性,具有向原創大劇場劇目轉換的可能。小劇場戲曲節的初心及堅持,成效和影響已有目共睹;而今的擴容和增能,相信能為當代戲曲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
我們希望,未來的小劇場戲曲節既有“大源頭”的能力和實力,又有“大碼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以此帶動整個當代戲曲的發展,為上海“亞洲演藝之都”的打造,增添一個舉足輕重、晶光閃爍的砝碼。
(作者胡曉軍,系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