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開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4日訊(記者魏金金 李冬陽 郭博文 張相成)1月4日,2020第十七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本次論壇以“新使命:大國文創與文化小康”為主題。
2020第十七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對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表示,應推進文化立法,以制度創新激發體制活力;同時加強統籌規劃,從頂層設計激發創新活力;還應創新發展高精尖產業體系。
梅松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教授表示當下文化產業發展應抓住科技變革機遇,圍繞“互聯網+”,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大力培育發展移動新媒體、數字創意、數字出版、文化電商等新業態,并結合云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超高清視頻等科技最新成果,激發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活力、生命力,不斷升級文化產業結構,豐富文化產業內容,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能。
李鳳亮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研究員發表了“大國文創—歷史變革與產業升級”的演講,他梳理了新時代大國文創所面臨的新潮流、新趨勢,提出大國文創應“”開發新業態;提供新體驗;推動供給端集聚、消費端集聚的新集聚模式;建立高端服務、優質集成、增值賦能的新平臺;更新價值鏈;培育細分領域新主體;建立國際領域新聯接”等觀點。
花建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如何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經管學部部長范周教授表示小康社會的文化建設中應“理清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政府市場與小康建設;文化服務與高端文化需求;傳承弘揚傳統文化與吸收借鑒國外文化等四個方面的關系。”
范周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教授認為,文創是一種符號與審美的產品物化和服務外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元素。他說:“文創是在傳統產業中注入精神內容,從而實現產業的文化化。文創的基礎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李向民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德溪學術財團理事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李永求教授聚焦節慶,他表示,節慶是區域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有限的時間里集中了解和體驗區域文化最佳選擇。他認為,在進行“節慶”等文化品牌的塑造時應注重兩點:一是明確身份認同,區域文化是核心價值、時代精神集聚的體現;二是講好故事,發揮溝通交流以及身心沉浸的作用。
李永求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針對小康社會中的文化政策韓國安東國立大學文化產業學院金時范教授提出通過文化產業可持續增長的自生力構建小康社會的觀點。
金時范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鋒教授結合美學理論,對東西方文化藝術氛圍進行剖析,他表示文化產業發展應在有限的物質生活空間中煥發出更多的、更具色彩的、更精彩的文化氣氛。
彭鋒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最后,此次論壇的議程主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教授對上午的議程進行了總結,他表示與會嘉賓探討了如何以“中國創造”推動文創高質量發展,用全球視野探索文化產業多領域融合,用文化自信回望過去,展望未來,以大國文創力展現大國精神、大國擔當等命題。
向勇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