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 湖南打造創新發展高地
人民網長沙1月16日電 (湖南兩會報道組)累計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1563家,關停不安全小煤礦48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6%左右,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000家,新增千億園區4家,園區技工貿收入增長9.3%……今年的湖南政府工作報告,展開了2019年湖南高質量發展的答卷。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創新開放開拓新局面。這背后是新舊動能轉化帶來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力量在不斷推動。
在今年的湖南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聚焦新舊動能轉化,為湖南持續高質量發展獻言獻策。
產業升級撬動新舊動能轉化
過去一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4%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預計增長10%左右,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加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增速超過30%,移動互聯網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300億元。
“新舊動能轉換就是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戰略型產業。目前我們在大力推動發展3+5+2產業,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就是5個戰略性新型產業。”湖南省人大代表、株洲市動力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琦介紹。
“我們已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技術來提升這10大產業的產業動能。”周琦表示,動力產業、新型產業和傳統產業都在智能技術的推動下,邁步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湖南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瞄準新興優勢產業,陸續發布產業鏈技術創新路線圖,出臺加快推進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的意見。
“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穩健發展的保障,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產業發展上要創新。”湖南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經科委副主任的周巧藝則表示,要提前謀劃和布局,瞄準芯片、集成電路、物聯網、機械裝備等產業,集中孵化集群發展。“誰轉得越早越快,誰就能贏得高質量發展先機!”
創新開放引導關鍵經濟轉型
2019年,湖南出臺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經濟貢獻獎勵、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等13項法規和文件;優化長株潭國家資助創新示范區空間布局,啟動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岳麓山實驗室、生物種業創新中心、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殿勛在參加政協聯組會議時表示,當前湖南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期、攻堅期,傳統投資效應衰減,經濟發展要更加重視依靠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把握好“雙輪驅動、重構供給”的大邏輯,落實好“重構產業政策、重構產業園區、重構招商引資、重構職業教育、重構要素保障”這五措并舉的產業生態邏輯,推動“產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經營管理創新”的小邏輯,引領湖南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讓老百姓生活得更為體面、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去年,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分別新增企業1012家、812家,實施115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74%。
“保持歸零的心態,在創新中謀求發展機遇。引進創新創業企業,是加快園區轉型升級的關鍵。” 湖南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經科委副主任周巧藝曾多次前往湖南各地的企業進行調研,收集企業在產業轉型發展中面臨的難題。
代表委員們的熱議為湖南新舊動能轉化、創新高地建設注入了力量。湖南省2019年探索的經驗和取得的成就,為2020年繼續推進高質量發展開了好頭。
2020年,湖南將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布局,鞏固去產能成果,堅決淘汰煤礦和非煤礦山、煙花爆炸、造紙、冶金等領域過剩落后產能,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沿江一公里”化工企業搬遷改造。
同時優化創新供給,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及技術收益分配制度改革,開展知識產權軍民融合試點,推動瀟湘科技要素市場向全省覆蓋。
在經濟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上,湖南邁出了愈加堅定的步伐。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